• 周二. 5月 20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26家公募基金上报首批浮动费率产品,这些头部未登榜

“老十家”国泰基金也没赶上“先进”。

自《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业内行动迅疾。5月16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易方达、华夏、嘉实、广发、汇添富基金等26家基金管理人集中申报了一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

上述机构集中申报的这26只基金,为首批上报的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即投资者持续持有一定时间后,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收益情况来确定管理费率档位。该模式符合《行动方案》指示精神,强调构建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机制,激励基金管理人大力提升核心投研能力,重视投资者实际回报。

整体来看,主要头部公募机构基本都榜上有名。然而细细看来,仍有四家头部未出现。

这位老资格,这回不“先进”

从这批26个基金管理人看,其中21家机构基金管理规模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居前,同时包含了4家中小管理人、1家外商独资管理人,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

谨慎起见,笔者找出了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管理人非货规模前20名的榜单,与26个上报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名单作比对,发现以下四家未上榜:

华泰柏瑞基金、国泰基金、永赢基金、中银基金,分别在2025年Q1非货规模榜单中位列第8、第15、第18和第19名。

此四家之中,国泰基金属于老资格了。

作为国内“老十家”公募基金之一,国泰基金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波动中,这家老牌机构既展现了其在行业ETF领域的深厚积累,也暴露了主动权益投资能力的短板。

2024年,国泰基金资产净值达7102.16亿元,同比增长17.37%,行业排名稳定在第14位。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固收类产品的贡献:货币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合计占比69.41%,连续四年攀升。

相比之下,权益类基金占比从2020年的46.97%降至25.93%,混合型基金规模三年缩水61.77%。这一“债强股弱”的结构性失衡,与监管层倡导的“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方向形成反差,也反映出市场对其主动权益投资能力的信任度下降。

业绩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

2024年,国泰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中,股票型基金近五年年化收益率为5.81%,跑输沪深300指数;混合型基金近一年收益率为-3.90%,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后。多只老牌产品如国泰互联网+股票基金,近三年累计亏损达4.74亿元,规模从峰值45亿元缩水至不足10亿元。

尽管量化策略基金如国泰量化策略收益混合一季度实现4.10%的净值增长,超额收益显著,但整体主动权益产品仍难掩颓势。

ETF领域的双刃剑

在权益类产品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国泰基金的行业ETF布局成为亮点。

截至2024年末,其非货币ETF规模达1484.59亿元,行业ETF总规模排名第一。中证A500ETF的爆发式增长尤为突出:上市16天规模突破200亿元,年末以281.52亿元登顶同类产品冠军。

这一成绩得益于国泰基金在行业ETF领域的长期深耕——自2014年布局证券、军工ETF以来,其产品线已覆盖芯片、生物医药、煤炭等十余个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然而,ETF的规模扩张并未完全转化为盈利能力。2024年四季度,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规模骤降68.06亿元,国泰CES半导体芯片ETF净值缩水25.92%。同期,公司对多只ETF实施“清仓式”赎回,净赎回金额达4.24亿元。市场分析认为,这一操作可能与产品业绩波动、市场信心不足有关,但也暴露出被动投资策略在极端行情下的脆弱性。

2024年,国泰基金经历了管理层的更迭与战略转向。原总经理周向勇升任董事长,中国建投背景的李昇空降总经理职位。新任管理层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应对费率改革对管理收入的冲击,另一方面需扭转权益投资颓势。

从2025年一季度动作看,公司正尝试通过优化投研体系破局——例如加大对港股医药、低估创新药等板块的配置,推动量化模型在多因子选股中的应用。

这一调整初现成效,2024年旗下基金实现利润272.39亿元,较2022年增长近3倍;2025年一季度,国泰医药健康股票A净值增长4.84%,量化策略产品超额收益显著。

国泰基金的主动权益困境,与其投研团队结构密切相关。目前,程洲、王阳等资深基金经理仍以成长股投资为主,持仓集中于科技、医药等领域,缺乏价值型选手的互补。这种风格在2019-2020年成长股牛市中表现出色,但在2022年后的震荡市中回撤显著。仍以国泰医药健康股票A为例,其近三年最大回撤达40.92%,远高于同类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部分产品仍展现韧性。国泰价值LOF在2025年一季度重仓新泉股份、三花智控等高端制造企业,实现利润2631万元,净值增长12.33%。这提示,若能加强行业研究深度、优化风险控制,主动权益产品仍有回暖空间。

综合来看,国泰基金的竞争优势仍将依赖两大支柱:​固收类产品的稳健性行业ETF的先发优势

截至5月17日,国泰基金旗下货币型基金总规模达3129.78亿元,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43.73%。其货币型产品以低风险、高流动性为特点,主要持仓集中于债券和现金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清晰。在低利率环境下,这类产品将持续吸引避险资金。

权益投资方面,公司需加快弥补主动管理短板。参考同业经验,或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引入多元风格基金经理,平衡成长与价值配置;二是深化细分行业研究,例如借势政策红利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三是利用股东中国建投的央企资源,挖掘国企改革主题机会。此外,国泰中证A500ETF的规模效应若能转化为主动管理能力,或可形成“被动引流+主动增值”的协同模式。

国泰基金的2024至2025年,是传统路径依赖与战略转型诉求交织的缩影。

其在固收与ETF领域的优势,为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缓冲垫;而主动权益能力的重塑,则关乎能否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跃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老牌机构的未来表现,既取决于管理层能否走出舒适区,也离不开对市场趋势的精准预判。

有理由相信,对于第二批浮动费率制新产品的申报,国泰基金当是流星赶月。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