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7月 6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坚持有思考的表达。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游走于华润金融棋盘的“关键先生”们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可以反复推开金融棋局的大门。

2025年仲夏,深圳湾畔的华润大厦顶层会议室,一场低调的高管交接仪式正在上演。华润信托(全称“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小腊的辞职信,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位深耕金融江湖二十载的老将在执掌华润信托两年半后,转身执掌华润金控(全称“华润金控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帅印——后者正是华润信托的母公司。同时,刘氏还将同步兼任华润金控另一家子公司华润资产(全称“华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先生”是谁,无须赘言了。

作为华润金融体系的另一员大将,华润银行的董事会换届更显戏剧性。前不久,广东银保监局一纸批复,宣告钱曦正式接棒华润银行董事长,原班人马仅剩两席留守,其余八名董事悉数换新。据媒体披露,新董事会成员名单中,来自华润集团战略部门的负责人占比显著提升,透露出强烈的产融协同信号。

随着华润金融体系内部流动通道的开启,一场从上而下的战略重构同步展开。

“三驾马车”的困顿与突围

作为华润金融体系内的”三驾马车”,华润信托、华润银行、华润资产正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华润信托曾是行业标杆,其证券服务信托规模一度突破2.68万亿,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在光鲜数据的背后,风险隐患已然浮现——两起涉及远洋资本的信托违约案,合计金额高达8.44亿元。

2025年3月27日,远洋资本的一纸公告揭开了房企与信托交织的债务黑洞,其旗下两起与华润信托相关的诉讼案件合计涉案金额高达8.44亿元,二审开庭在即。

案件中,华润信托以5.28亿元贷款逾期为由起诉远洋资本及相关公司,具体缘由为华润信托向天津远屹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天津远屹”)发放的贷款已到期,而天津远屹尚未偿还,远洋资本为该笔贷款的共同借款人

当然了,“倒霉”的也不止华润信托。根据远洋资本公告,此次有新进展的17起诉讼,涉及华润信托、民生信托、中航资本、中财保理、陕西国际信托、乐山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北京分行、澳门国际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华安财保资管、光大信托、武汉锌疆置业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紫金信托共15家金融机构。

相较之下,华润银行的处境更为微妙。尽管成功引入市场化行长招聘机制,但新任董事长钱曦面临的挑战丝毫不减。财报显示,该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2.7%,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89%,远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

更耐人寻味的是,其核心存款占比不足40%,过度依赖同业负债的弊端在流动性收紧周期中暴露无遗。这场人事换血背后,折射出这家总资产近6000亿的区域银行亟待破局的焦虑。

作为不良资产处置主力的华润资产,日子同样不好过。

这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脱胎于华润集团内部的特殊资产投资运营平台,其最初定位是承接华润集团内部不良资产的清理和重组。独立成为AMC公司后,华润资产业务向集团外发展,困境大型企业重组是其最擅长的领域,曾先后参与了中国华源集团、三九企业集团等大型央企的重组,20余年来完成重组资产规模580亿元,重组债务规模600亿元,重组企业466家,其中有7家上市公司。

2014年,华润资产开始涉足市场化方式收购金融及非金不良资产。2021年5月,通过母公司华润金控入股重庆首家地方AMC重庆渝康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华润资管间接控股了重庆渝康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其更名为华润渝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使得华润资管拥有了地方AMC牌照,具备了直接在一级市场获取不良资产的渠道便利。

只不过,渝康资产整合还未大功告成,与深圳前海金控的天价索赔案便令人措不及防袭来。因案件较为复杂在此不做赘述,但可想而知,对于华润资产来说这显然是一件棘手的事。

近年来,华润资产经营业绩势态不算好。2021年至2024年的四年间,华润资产只有2023年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呈现正增长,其余3年业绩均呈现双降态势,尤其是2024年后降幅开始加大。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和0.45亿元,同比下滑32.29%和46.3%。其中投资收益由上年同期的1.73亿元减少至1.45亿元,再度下降了16.19%。

“关键先生”们身负重任

在这场人事震荡中,刘小腊的角色转换耐人寻味。

从华润信托掌门人到华润金控统帅,这位深谙资本运作的金融家被寄予了打通华润金融体系任督二脉的重任。

据华润内部人士对媒体透露,其最新提出的”产融双轮驱动”战略,试图将华润集团旗下的地产、医药、消费等产业资源与金融板块深度绑定。例如,正在推进的华润医药产业基金,拟联合深创投设立50亿规模的健康产业并购基金,这被视为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一招。

而空降华润信托的胡昊,则肩负着守擂者的重任。

这位年仅42岁的少壮派,职业生涯始于交通银行系统,却在华润体系内快速崛起。其上任伊始便祭出“三板斧”:收缩地产信托战线、加码标准化债券投资、重启跨境资产证券化业务。

这些举措能否扭转华润信托的颓势尚待时间检验。值得关注的是,其主导的华润元大基金数字化转型项目,已初见成效,线上资管规模半年增长40%。

而对于华润资产来说,刘氏上任加上2025年1月总经理变动、2025年4月董事、监事变动,显然是公司内部的又一次核心管理层大换血。

华润金融版图的人事变局,实则是央企系金融机构转型缩影。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脱虚向实”不再是口号,而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华润金控2025年工作会议纪要显示,其已将”服务实体经济”权重提升至考核体系的40%,并计划三年内将制造业贷款占比从12%提升至25%。

这种转型焦虑在行业层面具有普遍性。

招商局集团近期密集调整金融板块人事,意图打通航运与金融的协同链路;中信集团则通过中信金控平台整合资源,剑指全能型资管巨头。相比之下,华润金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如何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激活产业动能,将是破局关键。

当”产融协同”的蓝图遇上”金融回归本源”的监管导向,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新管理层的智慧。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既能筑牢风险堤坝又能激活产业能量的“关键先生”们,终将带领企业在行业洗牌中笑到最后。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