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策略破局:拒绝”打折”的底气。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的推进速度令人侧目——从递表到敲钟仅三个月,刷新中概股境外上市纪录。真正震动市场的却是定价逻辑:263港元/股的发行价上限(约合244.8元人民币),与A股5月8日收盘价近乎持平,这在中资企业H股发行史上堪称破冰之举。
基石投资者的选择透露出更多深意。中石化、科威特主权基金、高瓴资本等23家机构包揽203.71亿港元认购,占募资总额超65%。其中传统能源巨头中石化豪掷5亿美元入场,被业内视作石油势力向电力领域延伸的里程碑事件。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计划将部分加油站改造成换电站,这场横跨能源代际的合纵连横已然展开。
募资背后的货币战争
307亿港元募资净额的分配方案显示,匈牙利工厂建设独揽九成资金。这座规划产能100GWh的超级工厂,既是宁德时代在欧洲市场的产能支点,更是突破贸易壁垒的战略要塞。当欧盟碳关税政策逐步收紧,本地化生产成为规避风险的唯一选择。
财务数据揭示出另一层考量:尽管公司2025年一季度账面现金高达3200亿元,但海外建厂需支付的真金白银是欧元和美元。截至2024年末,其外汇储备仅132.57亿美元及16.16亿欧元,面对动辄数十亿欧元的投资计划,港股融资平台的价值不言而喻。通过绑定国际资本利益,宁德时代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技术、资金、市场的立体网络。
利润逆袭的生存法则
2024年财报呈现戏剧性反差: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滑9.7%,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15%至507亿元。拆解这份成绩单,碳酸锂价格暴跌引发的成本红利功不可没——全年动力电池价格跌幅达25%,而宁德时代凭借规模优势与技术壁垒,硬生生将毛利率推高至24.4%。
2025年一季度139.6亿元的净利润(日均1.5亿元)看似光鲜,实则暗藏隐忧。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已从巅峰期的52.1%滑落至45.08%,比亚迪的产能扩张与车企自研电池的”去宁王化”趋势,正在重塑行业权力格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直言:”宁德时代需要证明,离开中国市场它仍是王者。”
能源版图的重构实验
慕尼黑储能展上发布的9MWh储能系统,阿布扎比沙漠中在建的19GWh储能项目,这些看似分散的布局,实则是宁德时代从电池制造商向零碳服务商转型的落子。董事长曾毓群提出的”三重出海”战略,正在匈牙利工厂得到集中体现:中国制造标准输出、主权资本深度绑定、储能服务捆绑销售,构建起技术-资本-市场的闭环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港股上市恰逢欧盟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窗口期。通过将国际投资者转化为利益攸关方,宁德时代或许正在为下一场贸易博弈储备谈判筹码。
估值迷局与流动性突围
15倍的A股市盈率,放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中显得格外突兀。对比LG新能源37%的市值占比与25%的出货量差距,市场对宁德时代的估值分歧可见一斑。港股上市带来的流动性溢价,可能成为破解估值困局的钥匙——353亿港元潜在募资规模对应百亿级流通市值,在资本自由流动的香港市场,这家企业或将获得与其行业地位匹配的定价权。
当科威特投资局的石油美元开始追逐锂电池产能,当中石化加油站陆续挂上”换电”标识,这场始于资本市场的博弈,终将改写全球能源权力的分配规则。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