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5月 11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从《行动方案》看行业如何破解规模、收益与投资者获得感难题。

2025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的25条举措中直指行业管理费固定费率导致“旱涝保收”这一沉疴,强调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重塑基金公司与持有人的共生关系。

这一方案的落地,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而浮动费率机制与管理费结构性调整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抓手。

事实上早在这只靴子落地之前,自2023年7月费率改革启动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在管理费调整方面已然出现分化局面。

浮动费率机制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

《行动方案》首次将浮动费率机制提升至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对主动权益类基金推行“业绩挂钩”的收费模式。

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此举旨在打破传统固定费率的利益割裂,通过“创造价值才能共享价值”的核心理念,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自2000年以来费率下降约40%,被动型基金降幅更大,而国内公募基金在费率改革的推动下,正经历相似的路径。

易方达基金明确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行动方案》,坚持投资者最佳利益原则,并将其贯穿于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基金运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与投资者同甘共苦、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努力促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在考核机制方面,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绑定,更加重视中长期价值创造,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认为,浮动费率机制不仅强化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义义务,更通过四大导向重构行业生态:一是鼓励长期持有,通过费率优惠降低短期投机;二是以投资者实际盈亏动态调整费率,提升获得感;三是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挖掘超额收益;四是约束投资风格漂移,明确产品风险收益特征。  

理费结构性调整:头部集中与分化加剧

自2023年7月费率改革启动实践以来,浮动费率机制已初见成效。

以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为例,该基金因第二个封闭期净值下跌10%,于2024年9月全额返还管理费超3000万元,成为行业首例“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标杆案例。

以2025年4月相关数据为参考,业内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基金已达216只,叠加其他挂钩类型或条件如持有期、规模及公募REITs,全市场浮动费率基金总数可能在250只左右,进一步拓展了费率创新的边界。  

整体而言,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呈现下滑但结构分化的特点。

据Wind数据,2024年全行业管理费收入为1246.95亿元,同比减少8.08%,较2022年峰值下降14.52%;管理规模增长18.95%至32.83万亿元,表明费率让利切实惠及投资者。  

降费大军内,打头阵的自然是头部公募。

2024年规模排名前二十的头部公募基金合计管理资产规模达19.3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9%;同时,合计收取管理费764.06亿元,同比下降8.59%。

其中,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等头部,在2024年的管理费下降幅度分别为12.20%、11.47%、11.27%和3.69%。

易方达表示,将继续增加发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进一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同时更加广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掌握费率结构、费率变化规则以及相关风险,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同时,持续加强合规风控的主动性、前瞻性,保障各项业务规范稳健运行,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此外,嘉实基金与汇添富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亦出现显著下滑,分别减少约9亿元和8亿元,降幅位居行业前列。中欧基金、招商基金等以权益投资见长的头部机构同样面临管理费缩水压力,反映出市场波动与费率改革对权益类产品占比高的公司冲击尤为明显。  

在去年行业管理费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也有逆势增长者。

例如,华夏基金凭借债券型与指数基金的规模扩张,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7.06%至63.96亿元,稳居行业第二。华泰柏瑞基金则以32.18%的增速成为最大“黑马”,管理费收入达22.51亿元,其背后的驱动力是ETF规模激增——2024年全行业ETF管理费同比增加44.77%。

天弘基金和永赢基金则分别依托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的规模优势,管理费收入增长4.41%和31.92%。即便与费率改革前的2022年对比,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中银基金、万家基金、大成基金、永赢基金、浦银安盛基金7家公司2024年的管理费收入也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这7家实现增长的机构中,多数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如降低权益类产品占比、布局被动指数基金,或是深耕细分领域如养老FOF、REITs,实现管理规模的逆市提升。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规模与成本的双重挤压下,去年87家中小机构管理费收入不足1亿元,其中33家甚至低于1000万元。以东证资管、交银施罗德为代表的部分机构,因权益类产品占比较高,管理费缩水超5亿元。 

《行动方案》一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不可能三角”必破,管理费、交易费、销售费调整已行至深水区。那么下半场,如何平衡让利与可持续发展?  

预计,2025年销售环节费率下调将为投资者年省450亿元,但行业也面临收入压力。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基金公司需通过产品创新,如ESG主题、量化策略,和投研能力提升对冲降费影响,而投资者则应更关注长期业绩而非费率高低。  

浮动费率机制与管理费的结构性调整,本质是公募基金从“规模至上”向“投资者利益优先”的价值观转向。未来,唯有将费率透明化、业绩可持续化、服务精细化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投资者获得感提升的双赢。

“三角”已破,期待以投资者利益为重心,立起一个更加稳固的“金字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