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托举的千亿帝国,前路何方?
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版图上,华泰柏瑞基金的崛起堪称一部逆周期神话。
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中外合资机构,凭借沪深300ETF这一救市利器在资本市场的寒冬中实现了规模爆发式增长,如今却在盈利端陷入管理费狂欢与投资者亏损并存的争议漩涡。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管理规模达到6882亿元,位列行业第八。但单只ETF产品占比超50%的单极主导结构,折射出这家公司在高速扩张中的某些深层矛盾。
从边缘突围到指数霸主
华泰柏瑞的崛起始于对ETF赛道的精准卡位。
其2012年推出的首只“T+0”跨市场沪深300ETF,以330亿元首募规模刷新行业纪录,奠定了其“ETF专家”的江湖地位。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当中央汇金首次将9.54亿份该基金纳入救市组合时,这家中型基金公司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A股暴跌期间,汇金持仓比例一度攀升至48.64%,直接推动产品规模从千亿级跃升至3600亿元,三年内规模增长260%,创下公募史上罕见的熊市扩张纪录。
这种特殊的增长路径在2024年发展到顶峰。
受益于国家队资金持续流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全年规模暴增2000亿元,带动公司总管理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其规模扩张与资本市场表现呈现显著负相关——当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时,该基金单日净申购量常超百亿,形成独特的逆周期增长模式。
截至2025年3月末,该ETF规模占全市场股票型ETF总规模的19.8%,相当于第2至第5名同类产品规模之和。
然而规模光环之下,产品业绩的分化成为难以回避的暗伤。
其旗舰产品沪深300ETF虽以81.09%的累计收益率跑赢基准,但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惨淡。截至2024年末,其旗下123只权益基金中有15只亏损超30%,其中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成立三年累计亏损65.06%,管理费却收取0.97亿元;光伏产业ETF两年半亏损超百亿,仍贡献2.24亿管理费。
这种看上去以规模换收入的模式引发了市场争议。有投资者直言,有时候感不像是理财,更像是强制储蓄,还是会“扣钱”的那种。
与主动管理产品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被动型产品成为利润奶牛。2024年公司管理费收入达2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有余。其中,沪深300ETF贡献11.28亿元管理费,占总量近半数。
降费潮中的突围样本
公募基金行业降费改革背景下,华泰柏瑞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2024年,其管理费增幅逾30%,在千亿级公司中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两大策略:
一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客户维护费占比仅为18%,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28%;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将资源向机构定制型ETF倾斜。
不过,倾斜调整过程中也要注意结构失衡的隐忧。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非货基规模占比已从2023年的48%降至37%,混合型基金规模缩水至454亿元,这至少反映出对于主动管理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
而且,曾经的政策东风带来的增长红利正在消退,倚重单极结构的优势可能难以为继。
首先自2024年11月起,ETF费率全面进入0.15%-0.3%时代,该基金管理费率从0.5%骤降至0.15%,华泰柏瑞基金将旗下沪深300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率也从0.5%骤降至0.15%。再加上《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长期考核机制”,管理费收入与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已被打破,预计2025年管理费将面临缩水,华泰柏瑞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极。
此外,与行业巨头相比,华泰柏瑞的盈利模式显得稍微缺了点“技术含量”。尽管其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53%至7.3亿元,但净利润率仅为3.15%,远低于易方达的4.75%和华夏的4.52%。
这种差异源于业务结构的本质区别,头部公司大多通过主动管理产品获取超额收益,而华泰柏瑞68%的收入来自费率低廉的指数基金。
面对《行动方案》的要求,华泰柏瑞正进行战略调整。新任董事长贾波提出的“双轮驱动”战略,试图在巩固ETF优势的同时补齐主动管理短板。
但现实挑战巨大,量化团队核心成员田汉卿退休后,相关产品规模两年缩水30%;主动权益团队缺乏百亿级基金经理,近三年无新锐黑马涌现。2025年一季度申报的8只新基金中6只为债券型产品,显示出保守倾向。
在产品创新层面,公司开始探索Smart Beta ETF、碳中和主题基金等新品类,但市场反响平平。以2024年推出的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ETF为例,成立半年即因规模不足5000万元面临清盘,暴露出多元化布局的困境。显然,能否在保持ETF优势的同时构建多元竞争力会决定其未来行业地位。
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华泰柏瑞的案例提供了多重启示。其“危机驱动型”增长模式揭示了被动投资的特殊价值——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宽基ETF成为资金避险首选。但同时也暴露出产品结构失衡的风险,当单一产品管理费占比近50%时,任何费率调整或规模波动都将冲击公司经营稳定性。2024年四季度,沪深300ETF遭遇99亿元净赎回,直接导致当季管理费环比下降18%,这种敏感性在行业巨头中极为罕见。
对于投资者而言,华泰柏瑞的教训凸显了“规模≠收益”的残酷现实。尽管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64亿元管理费收入,但旗下产品五年累计亏损12亿元(据wind数据统计, 其2018年至2023年利润分别为-118.27亿元、213.45亿元、253.49亿元、63.22亿元、-212.29亿元、-211.67亿元。),的确也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当资本市场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赛,这家ETF巨头能否打破规模依赖,在变革中寻找到平衡点,于主动管理领域再造奇迹,这将成为观察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转型的重要样本。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