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严锋
编辑|金鑫
图源|图虫创意
金融资产荒下的债市或被追逐。
近日,广东省地方债发行利率高出5bp,突破了以往地方债发行利率与国债利率的利差至少上浮10bp的限制。
一方面,广东地方债发行利率的突破,显示了地方债市场化迈进的加速,对于完善地方债发行市场化定价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个释放的信号是金融系统的资产荒正在显露,地方债未来或成机构配债的重要部分。
地方债发行利率在分化
历来,地方债发行利率与国债利率的利差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无明确指导——至少上浮40bp——至少上浮25bp——至少上浮15bp——至少上浮10bp”。尽管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地方债发行利差已降至10bp,但仍有部分地区利差上浮20-25bp。
商业银行一直是地方债的主要持有者。截至2023年3月,商业银行持有了地方债的规模约30万亿,占比达三成。对于银行而言,地方政府债和国债在税收优惠方面并无差异,但是相比国债,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的资本成本更高。根据现行规则,商业银行持有地方债的风险权重为20%,而持有国债的风险权重为0。
如果以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8%计算,银行持有地方债的最低资本占用成本为15bp左右(相比国债)。广东省地方债发行利率能够打破10bp上浮利差下限,与其经济强省和金融大省的地位密切相关。其他省份能否压降上浮利差还需看地区经济财政实力,以及区域内金融资源的密度和地方财政部门与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关系,地方债发行利率在地区间的分化预计还将拉大。
地方债未来或成机构配债的重要部分
根据今年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4年1月1日将要实行的新规将地方债一般债券风险权重降为10%,这将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占用成本,如此同一地区同一期限的一般债中标利率可能低于专项债中标利率。这一新规的实施有望推动地方债发行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地方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发行新增地方债16694亿元。其中,山东、广东、河北、浙江、福建等六省的地方债发行规模超千亿元。
并行的另一个趋势是,信用债发行门槛提高,社会上缺乏有效的信贷需求,银行和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可投标的大大减少,金融系统资产荒明显,这导致地方债未来或成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推进,地方债发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定价机制将更加完善,助力地方债市场的健康发展。长期来看,地方债利率会随着国债利率下行而下行,最终形成的发行利率将在新的定价空间中交由市场决定。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