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 7月 25th, 2025

拒绝“正确的废话”,坚持有思考的表达。

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香港虚拟资产新格局,三股势力谁主沉浮

招银国际、ZA Bank、富途控股——港版“三国杀”7月上演。

7月的金融圈热浪翻涌,截至当月中旬,已有11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获证监会正式批牌;《稳定币条例》也于2025年获立法会通过,并将于8月生效,港版MiCA(欧盟加密资产监管框架)轮廓愈发清晰。

在这个政策加速释放的时间窗口,一场关于谁能掌握未来数字金融话语权的实战演练悄然上演。

先来看阵容。

一边是稳字当头的“正规军”招银国际。这家招商银行全资子公司于7月14日官宣获批香港证监会虚拟资产牌照,是首家取得该牌照的银行系中资券商。它手握Type 1+4双牌照——SFC第1类(证券交易)和第4类(提供证券投资意见)——既能合法引导客户参与虚拟资产,又靠深厚的合规体系和母行背书,在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上占据天然优势,站稳机构客户和高净值投资者圈层。

从合规角度看,招银国际强调与香港监管方向同步。招银国际公开表示,此次获批是对政策方向的积极响应,其股票业务与虚拟资产业务的协同创新将为香港打造安全合规的加密生态。可见,在监管红利期下,招银国际更像是贯彻监管意图的传统巨头,稳扎稳打、合规起步、以银行信誉和投资者信任为资本。

而在技术上,它依托招行系统已有的成熟IT与交易平台,结合自身Type1+4牌照,可快速推出加密货币等交易服务,力图在合规前提下为高端投资者提供无缝衔接的“银行+券商”一体化体验。

再看一方,与招银国际模式不同,ZA Bank(众安银行)则是火力全开的本地先行者,其作为香港首家获金融管理局批出的虚拟银行,一直走在传统银行与数字金融融合的前沿

这家香港本地虚拟银行动作极快,2024年上半年就携手HashKey、OSL在监管沙盒中试水加密零售交易。2024年11月,ZA Bank宣布向零售客户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用户可在银行App内直接买卖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

这一创新之举降低了散户入场门槛,也体现了香港监管鼓励银行探索Web3业务的导向。80万客户、117亿港元存款、53亿贷款,看似强劲,但其尚未持有券商牌照,平台虽快,闭环未成,距离真正自营交易还有“最后一公里”。

而第三股势力手握技术流、打出组合拳的富途控股,更是难以低调。早在2014年,富途就已进入香港市场,一直以自研交易平台闻名。

它既拥有传统券商Type 1牌照,又在2023年斥资4.4亿港元入股天星银行44.11%股权以取得银行端口,构建了券商、银行、平台的闭环架构,客户可以在同一生态内实现银行的资金存管与券商平台的股票、加密等多资产交易,体验真正的多元资产管理。

外界一度难窥其发展路径,但7月17日,巴克莱银行的一份研报点破玄机:富途是亚洲版的Robinhood+Coinbase+嘉信理财。可以理解为Robinhood的用户规模、Coinbase的加密服务、嘉信理财的财富管理能力,三者在富途体系内正逐步融合,它不仅是一家在线交易平台,更融入了互联网券商吸引散户的特质及财富管理功能。

这句话不是玩笑。研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富途拥有270万付费用户,管理资产规模超1000亿美元,年增速达20%–25%。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136%至136亿港元,净利润高达58亿港元,毛利率高达82%。仅靠0.1%占比的加密交易,就贡献了远超传统业务的高毛利,且在Q3–Q4期间日均交易量从2000万港元增至3500万港元以上。

更妙的是,富途还将这种打法复制至马来西亚、日本等新兴市场,而不自限于香港本地局。

这显然不是单一战术打法,更像是一种战略升级。巴克莱的判断很清晰,富途并不是单一业务出挑,而是凭借前端聚客–中端撮合–后端结算的全链路能力,试图成为亚洲数字金融生态的大玩家。

富途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抗周期的增长引擎。一边拥抱政策红利,一边稳住盈利模型,且在政策、用户、平台、牌照多个维度上步步为营。

当然,真正实现商业闭环也非易事。比如,富途参股的天星银行自2019年成立以来仍在持续补血中,尚未全面盈利;平台技术整合、KYC/AML系统打通都还需时间。

但话说回来,ZA Bank也需取得券商牌照才能完善闭环,招银国际则面临用户端数字化转型和交易效率提升的挑战。三家,各有短板和优势。

从表面看,三者路径殊途同归:

招银国际靠的是合规底座与幕后资源;

ZA Bank依仗的是速度与产品创新;

富途下注于闭环整合与平台化思维。

在合规方面,三者都深谙合规为先——无论是招银国际的严格风控、众安银行的银行级信披,还是富途的牌照完整,都力求与香港监管思路保持一致。

展望未来,香港虚拟资产市场中这三股势力的较量将更加激烈,也各有机遇与挑战。

富途控股凭借闭环生态和高用户黏性,具备快速抓取加密与海外市场机遇的优势,但同时需要兑现其平台扩张与产品创新的持续力;招银国际背靠招行集团,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传统信任度,或在机构客户和高净值人群中抢得先机,但如何将传统交易业务与新兴资产无缝对接是挑战;众安银行的零售切入路径最直接,能触达更广泛的普通投资者,然而其对合规边界的把握和同业合作依赖度需要控制好,以免错失自身可持续发展动力。

正因如此,香港眼下这场虚拟资产业务三国杀才有看头。此役并非简单比拼持牌速度,更是对组织能力、技术整合、战略清晰度的全方位考验。

未来几个月或将是胜负分水岭——香港监管红利窗口逐步关闭,技术融合难度上升,市场竞争将由跑马圈地进入深耕细作阶段。谁能在合规轨道内实现爆发式增长,谁就能成为下一个数字金融标杆。

答案,也许就在下一张牌照、下一个客户、下一笔交易里,逐步揭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