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生态正形成明暗双线。
随着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以及香港金管局发布的《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出台,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实施。
条例生效首日,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的稳定币交易量激增320%,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新规的认可。
很快,有传言京东、蚂蚁等互联网科技巨头或退出首批牌照申请。然而,官方迅速回应此为不实消息。京东旗下专注数字资产业务的京东币链明确表示不仅没有退出计划,反而正在稳步推进香港稳定币牌照的申请。
从较为严格的条款来分析,传统金融机构因既有的合规优势占据更大赢面,但极具技术优势的互联网巨头正悄然开辟新赛道,牌照花落谁手仍未可知。
银行系有先机,互联网巨头或打迂回战术
香港金管局设定的牌照门槛高且首批名额极为有限,非银行机构需实缴至少2500万港元资本金,储备资产必须100%为现金、短期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并独立托管于持牌银行。
更关键的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明言,首批牌照大概率仅发放”个位数”,很可能仅有2-3家机构能够突围。
此前,京东、蚂蚁集团一直被视为首批牌照有力竞争者。
早在2024年6月中旬,蚂蚁国际宣布将计划向香港金管局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主体来自其海外子公司;蚂蚁数科也同步透露,正以 Ant Digital Technologies 名义参与金管局监管沙盒,计划同样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
两者路径相近,运作团队独立,一个战略逻辑浮出水面——蚂蚁正在用两套团队、两个主体,同步探索香港虚拟资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路径。
这不是人多力量大的人海战术,而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并行试错。
自2023年以来,蚂蚁已明确拆分为主打海外支付与跨境网络的蚂蚁国际与聚焦To B科技服务的蚂蚁数科这两大体系,各自设有独立的治理、合规及业务发展路径。
与当前市场上的其他牌照申请者相比,蚂蚁的双主体申请模式显得更主动也更体系化,蚂蚁未绑定某一特定稳定币发行方,也非单点托管或流量通道,而是以“全栈生态能力”构建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接口能力——既能承接国际清结算需求,也能服务本地场景落地,显示出对行业中长期布局的判断。
不过,市场很快有言称,因难以满足”核实每一个持币人身份”这一核心监管要求,互联网大厂已主动退出首批牌照角逐。虽然京东币链已下场打脸,但已足见香港监管层的从严趋势。
在跨境支付场景下,多司法管辖区用户身份验证的确是一道需要逾越的技术障碍,如何确保离岸账户中的匿名持有者身份实时可验证?仅凭互联网大厂的现有技术架构,恐怕还难以完全实现监管要求的合规颗粒度。
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优势凸显。
中银香港作为香港三大发钞行之一,其稳定币方案可直接嫁接现有银行KYC/AML体系,实现法币兑换到稳定币流通的全链路合规;中信集团则依托央企背景,通过联合子公司信银国际构建跨境金融协同网络,复用集团跨境金融牌照资源。
发钞行系机构的天然合规优势,使其成为监管层的安全牌。当牌照资源向传统机构倾斜,科技企业也许会寻找新的赛道。
互联网巨头与技术平台或能以创新路径合理绕过壁垒。
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验证和零信任托管,当用户发起交易时,系统强制调用Chainalysis等第三方合规接口实时核验身份。该设计规避平台集中存储用户数据的法律风险,确保每笔交易可追溯至持牌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7月该平台稳定币交易量环比飙升230%,其中65%来自机构用户的技术对接需求。
与此同时,复星旗下星路科技正在与渣打银行、京东币链等头部稳定币供应商沟通,计划成为铸币商或兑换商;蚂蚁集团的跨境支付网络与数字身份认证技术,也可能成为持牌机构亟需的基础设施。
再者,如若谋求第一批香港牌照未果,这些具备技术优势的大厂可以转向申请美国、阿布扎比或迪拜牌照,构建全球化数字资产布局。
正如XBIT首席合规官王磊所言,我们不是要颠覆传统金融,而是帮助它们以更低成本满足监管。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可在不泄露用户隐私前提下向监管方证明交易合法性。
合规高墙和场景竞速的挑战
《稳定币条例》设立的监管框架堪称全球最严,其核心难点集中在三大领域。
首先是储备资产隔离,持牌人需将储备资产按币种隔离管理,每类稳定币对应独立储备池,且资产范围限定为现金、3个月内银行存款等流动性资产。与美国不同,香港允许储备资产包含代币化合资格资产,如港府绿色债、中国离岸人民币国债。
其次是全链路实名制要求,监管强制所有稳定币持有者完成银行级KYC认证,实现”每一枚稳定币背后有可追溯的真实身份”,对非托管钱包交易需采取额外风险控制。
此外,动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发行人须每日编制流通稳定币面值及储备资产市值报表,外部审计师需每月出具储备资产认证报告。
这些严苛要求导致牌照审核周期可能漫长。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预计,首个稳定币牌照可能在2026年初发出。
牌照只是入场券,应用场景才是决胜关键。
目前,跨境支付提效成为首要战场,港元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秒级到账,成本近乎为零。以京东为例,其测试用稳定币将跨境支付成本降90%,结算缩至10秒内,虽暂未获牌,技术方案仍具商业价值。
与此同时,代币化资产流通领域正快速崛起。稳定币将成为代币化债券、基金等RWA的链上支付工具,华夏基金(香港)已发行港元、人民币、美元数字货币基金,探索成为”稳定币世界的生息工具”。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币种稳定体系的构建。
香港开放多币种稳定币框架,支持港元、离岸人民币等作为锚定物,剑指打破美元稳定币垄断。目前全球90%稳定币锚定美元,中银香港凭借人民币清算行独占性,有望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领域建立壁垒。
星路科技CEO蔡华道破本质,跨境支付是稳定币最基础场景,其次是不同稳定币间的兑换——传统外汇交易在链上演变为配对交易。
随着牌照争夺进入白热化,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中信、中银等传统金融机构,虽手握牌照合规优势,但也需突破技术落地难题;另一边是XBIT等技术服务商虽无牌照却掌握合规自动化工具。
这种割据状态或催生新型合作模式——”牌照+技术”联盟体。
正如香港某基金公司负责人所言,稳定币跟货币基金的底层99.9%相同,不外乎现金、存款、国债。其存在意义是为链上交易提供价值稳定的缓冲工具。当传统金融产品加速代币化,稳定币作为”数字现金”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因此,中银香港等银行系机构看似有更大可能赢得首回合,但互联网巨头通过技术输出深度嵌入稳定币生态链。XBIT与香港数码港共建的”Web3合规实验室”,蚂蚁的跨境支付协议,京东的供应链结算方案——这些非持牌机构正在构建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隐形骨架。
银行系胜在合规底座够实,而互联网科技公司已在跨境支付、DeFi协议、RWA代币化等场景铺设上层场景设施。香港的稳定币生态正形成明暗双线,持牌机构或掌握发行权,但技术公司控制着流通效率。
这场角逐中没有输家,只有重新划分的金融权力版图,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数字经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