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年中的高点算起到上周,医药板块几乎将近三年时间没有什么起色。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内,医药板块属实刷足了存在感——前有“反腐风暴”席卷医药领域,板块估值跌至历史低位,中证医疗指数在8月8日下探至8314点,创近4年来新低;后在沪指失守3200点关口背景下,部分医药股却一枝独秀、逆市领涨。
据wind医疗保健板块数据,506家公司中有197家公司上涨,25家在上周出现涨停,12家涨幅超20%。其中,科源制药一周涨幅超过98%。
总而言之,亏多涨少,一众医药主题基金也成了“鸡肋”。
以千亿级老牌公募大成基金为例,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8月14日,大成健康产业混合A近两年来亏损44.69%,同类产品平均亏损为19.5%;另一款产品大成医药健康股票A成立以来亏损37.86%。
另一边,还有基金大佬在越低越买。
广发基金新设两只医药主题基金
统计数据显示,7月31日至8月7日,6个交易日内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超4500亿元。
而就在8月8日,广发基金旗下广发医药创新成立,但按A类C类合并计算的规模只有区区0.51亿元。
另外,广发旗下一个月前刚刚成立了一只大同小异的医药类基金:广发医药精选。规模同样不大,仅2.54亿元,两只基金合计规模只有3.05亿元。两只基金主题投资中都涉及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生物制品)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医疗服务等。
或许是广发方面也考虑到基民近年来对医药类主题基金难提起太大热情,此番对于新设基金规模也采取了保守态度。
事实上,即使不考虑医药板块近期的“大起大落”,广发基金也有理由更为审慎,毕竟其旗下权益类基金产品的管理业绩长期以来陷入低迷。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22年度,广发基金旗下基金利润合计亏损815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2022年,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中的营收最高者江苏银行,一年营收才705.7亿元;“老二”北京银行营收则为662.76亿元,排名后几位的重庆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营收加起来也才不到800亿元,而广发基金一年就亏掉了几家银行的营收。
流走的真金白银都来自于基民口袋,而广发基金还掏走了73亿的管理费。
成立于2003年8月5日的广发基金刚刚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多年积累和扩展下来,广发基金13209.61亿元(含次新基金规模估算值)的管理规模已经排到业内第2的水平,但以管理能力论又是另一回事。以偏股型基金为例,在155家可比基金公司中,广发基金的管理水平排名在第144位,显然处于下游水平。
去年这让人肝颤的业绩究竟是亏在哪了?
在广发基金十大重仓股中,除末位的圣邦股份和腾讯控股,前8家都是新能源公司,就在2021年年底,广发旗下多只基金大举加仓新能源基金并持有至今。
原因很明显了,亏在折戟新能源。
医药股还能上车吗?
Choice显示,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近2年跌逾30%,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垫底。而广发此次两只医药基金成立之时,正值医药股深度回调,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医药类ETF发展如火如荼。
粗略计算,8月以来,包括中证医疗、300医药、恒生医疗保健等几大指数在内的ETF有105亿份的净申购。以净申购份数计算,增量最大的为中证医疗30.19亿份,次之的为300医药申购28.45亿份,申购份数第三的则为恒生医疗保健18.35亿份。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这些加仓比较明显的指数一定程度反映了投资者的偏重。
相较而言,医疗器械、中证中药一类的细分行业指数净申购量则很少,中证医药则是唯一呈净赎回的指数。
粗略加总来看,所有医药ETF的份额加起来不过1900亿份左右,一周之内市场对医药相关的ETF增持了5.5%,幅度不算小。但由于医药板块普跌的状况,所有医药ETF的总规模仅增加了不足1亿元。
根据统计结果,港股医药指数也迎来一定幅度的净申购,包括恒生医疗保健、港股创新药、SHS创新药、恒生沪港通创新药精选50指数等等。
其中,恒生医疗保健和港股创新药相对受到投资者认可,跟踪ETF规模也相对最大。其中,恒生医疗保健只有1只ETF在跟踪,为博时基金旗下的恒生医疗ETF。该ETF一周时间里份额增加18.35亿,但也受到指数下跌幅度过大的影响,规模不增反降。
博时基金认为,医药是值得“拿住”的赛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医药行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持续增长的确定性也将进一步明确。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