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完2024年的主席新年贺词,这一句话或许可以留给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聊作安慰亦或自勉: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你也是,我也是。
回望整个2023,人们一面感慨于种种丝毫无法预测的意外事件,一面调侃这辈子能够亲眼见证教科书级别的历史时刻,值了。
21世纪的国际战争,让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从概念层面落入人世间。
僵持了两年之久的俄乌争端加之巴以暴风式冲突,驱动着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升,同时,人们的避险情绪不断膨胀,黄金价格持续刷新上限,中国股市周围也时常环绕着阴影。
这一年,我们的大A有些“不及预期”。
“3000点保卫战”多次打响,基金管理人和上市公司轮番真金白银自购护盘。然而至2023年末,沪指险守于2900点,上证指数全年跌幅超5.5%、创业板跌幅超过20%,沪深300指数则累计下跌接近14%,距离2021年最高点的累计跌幅已超四成。就算是加上超300家企业IPO的增量,A股总市值还是较2022年末继续缩水超3万亿:从84.88万亿降81.67万亿。
即便如此,“抱团取暖”的意义不应被否定,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努力,留给我们的可能是更糟糕的结果。
聚焦到我们最为关注的银行业,从股价表现来看的确还在低迷中挣扎——全行业净息差尚在“刹车”后的惯性下滑阶段,宏观背景下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也并未完全消解,种种因素压力下,A股、H股上市银行均100%跌破每股净资产,无一幸免。而就在2022年年底,按当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计算,42家A股上市银行中还有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成都银行这3家银行坚挺在未破净阵营。
没有指责与嘲讽,但确有些许失落,就像是失去了最后的勇士。毕竟银行股的低市净率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12年年底,四大行中的中国银行市净率就来到了0.99倍;至2013年年底,四大行全部破净。
此种局面也冲击着上市银行的“补血”进程,其股权再融资补充资本受到严重约束,现有监管下的溢价定增更难赢得投资者的信心。
银行业是一个国家如同血液般重要的存在,且在盈利能力普遍较好的情况下,衡量其股价高低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市盈率却也普遍较低。因此,银行股是否被低估成了市场争议的焦点。
当呐喊的声音足够大,总会有人听见。2023年上半程,银行股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4月到5月初,“中特估”概念的火热引领银行股走出一波快速上涨行情,不仅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大型银行出现超7%涨幅甚至直接拉涨停,就连城商行里的西安银行也好容易以连续两个涨停板扬眉吐气一番。
当美国银行股正跌得“爹妈不认”的时候,中国银行股就如“大象起舞”,实属活见久。
只不过,一曲终了,银行板块不久后就再度回到跌跌不休。
另一条轨道上,部分H股上市银行年内跌幅更甚,6家银行几乎成了“仙股”,9只个股下跌超30%,其中,盛京银行和甘肃银行分别下跌超80%和60%。这些跌幅较大的个股另一大特点是成交额和换手率极低。有股民说,炒不动,真心累了,只想清仓然后活着。
面对尴尬,稳定银行股价的措施急急赶来。梳理2023年相关公告,厦门银行、重庆银行等6家机构曾披露稳定股价的方案和进展;“国家队”中央汇金罕见出手增持四大国有行,另有至少11家银行大股东或高管增持自家股票以定军心。
有行动总归是好的,然而历史不会完全按照人类理性的逻辑发展,进两步退一步亦或是进一步退两步,也是正常。
就在人们以为没有惊喜之时,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前最后一分钟,兴业银行突然直线拉涨停。

图源:第三方炒股软件
明细显示,一批大单在16.21元的涨停价上共成交了约13.31万手,分4065笔买入,对应成交金额2.16亿,占到该股全日交易金额的28%,由此将其从几近平盘拉至涨停。
兴业银行的30.88万股东可能万万没想到,这泼天的富贵竟如此不期而遇,2亿多股民也在争相“吃瓜”。
有重大行业利好?据观察,A股银行板块整体并没有突出异动,42只银行股中15只微涨,10只平盘,17只下跌。
是该行自身有重大利好?兴业银行工作人士很快回复:目前该行内部未有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
很快,上交所也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核查,该事件为某投资者以明显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所致。上交所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深入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无论如何,此次异动使得兴业银行拥有了2023年唯一一个涨停板。至此,算上5月的“中特估”行情,42只银行股在2023年合计收获了6个涨停板,已是不易。
围城之外,总有人想进来。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有10家排队银行完成了“换道”注册制审核并更新申报材料,仅有重庆三峡银行未能完成平移工作。另一边,银行上市“预备军”名单还在拉长,有银行打算赴港上市的消息时有传出。
以上,其实都还是“好事”。因为当那些银行在思考如何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时,它们已经超越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同行们太多。
近两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频繁出现在上层规划中,2023年更是在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20余家城农商行甚至全国性股份行(如:华夏银行)对旗下村镇银行发起增持或收购,其中,8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此外,多地支持组建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辖内农商行吸收合并、投资入股屡见不鲜。新疆银行推进吸收合并库尔勒银行,成为2023年首个城商行合并重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不少中小银行选择发行专项债,2023年合计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为近年来最高水平,一大批中小银行因此获得注资,或能为自身赢得一个打翻身仗的重要机遇。
也应看到新生的希望。2023年,在“一省一策”政策推动下,各省联社改革加快“破冰”。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揭牌开业,一批“新万亿银行”相继亮相;海南组建省级农商行提上议程。此外,甘肃、新疆、广西等地明确将组建农商联合银行,四川等地将申请组建省级农商行。
无论是中国的银行业还是整体经济形势,机会和成长,一定会有。至于是何时何地、花落谁家,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是那句老话:可遇而不可求。但只有勇敢前行,才会与机会相遇。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