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总体增存,但资金走法变了。
这轮市场热度,最容易被误读的是谁在买。
把账对一遍,2025年1—7月人民币存款合计增加18.4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出7.7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仍净增9.6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还多增一些,说明整体风险偏好并未突然转向激进。
真正变化的是路径。
2025年1—7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73万亿元。仅2025年7月当月,住户存款减少约1.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增加约2.14万亿元——资金从存款端进入机构产品,再由专业机构配置到资本市场,结构性迁移清晰可见。
把财政与银行两端放在同一条水路里看更直观。
2025年1—6月新增地方债约26127亿元,其中一般债约4520亿元、专项债约21607亿元;结合7月新增专项债约5271亿元,前七月相关规模继续抬升;同时再融资债券合计约34247亿元,前七月地方债合计约60650亿元。
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89万亿元,同比增加;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2万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已发行约1.8万亿元。
这一套安排,一头修复了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非金融企业存款由上年同期净减少转为今年的小幅净增加;另一头沉淀为财政性存款的阶段性上行,等待按项目进度出库。
对市场的意义在于,水位先被蓄起来,再按施工节奏释放,资金面更多体现为结构与节奏的变化。
银行端的内部切换同样明显。
理财回表后,资金从存款向理财迁移延续,理财自身从纯固收向“固收+”与多资产配置过渡。到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30.67万亿元;7月末约31万亿元,规模小幅增加,内部权重在调整。
与之呼应,公募端在2025年1—7月新发708只产品,合计新发份额约7146.67亿份,较上年同期5848.48亿份抬升;结构更关键:债券型新发份额约5758.32亿份,占比接近八成,股票型和混合型位居其后。
这组结构与行情的稳步推进相互印证,资金先进入债券与“固收+”框架内的产品,按照既定的产品规则和风控约束,逐步把增量配置到资本市场。
7月内国债收益率上行、利率债价格回落,固定收益资产的阶段性吸引力减弱。有机构观点认为,在这种背景下,非银机构的新增存款更可能流向股票市场。
这与前述公募与理财的结构变化处在同一条逻辑链上,住户与企业并未直接大举加仓股票,而是把资金交给更熟悉市场节奏的“通道”,由通道按产品说明与净值管理,将资金分批推向二级市场。
可以说股市“慢牛”升温之下,对债市资金产生了一定分流。
这种观点在数据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一边是上证指数盘中站上3745点,创近十年新高;一边是国债全面飘绿,今年7月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间的Pearson系数达到0.92,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股债跷跷板”现象。
随着债市走弱,此时财政部宣布于8月19日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从财政部官网披露的信息来看,按月定期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已成常态化,今年以来基本于每月中下旬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且操作方向均为随卖,随卖券期限短则一年,长则十年,期限为二年及三年的国债出现频率较高。
有市场人士认为,此举系例行操作,对债市影响很小。另一方面,股市行情虽然会阶段性影响债市投资者的经济预期,但对债市短期影响较明显。债市走势最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会缓慢与股市行情脱钩。
热闹之余,仍需把风险提示摆在台面上。
利率债价格回落背景下,部分“固收+”产品的权益敞口提升会带来更直观的净值波动;财政性存款后续出库的节奏会影响流动性水位的平滑度;非银存款口径覆盖多类机构,单月的显著变化不代表长期趋势,观察更应看连续性与一致性。
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故事就顺了——这不是散户情绪的集体归来,而是资金走法的静悄悄改变。住户侧保持谨慎,机构侧按规则推进;债在打底,权益在抬头。
看懂路径与节奏,才是本轮行情里站到合适位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