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 | Danny
港股内房股惨遭巨变,恒生指数从没有一次剔除8只蓝筹内房股的先例。
7月11日,中国恒大、融创中国、世茂集团、佳兆业集团、中国奥园等5只地产股,及恒大物业、奥园健康、彩生活等3只物业股,被正式剔除出恒生综合指数。同时,融创中国还被剔除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由哔哩哔哩取而代之。
7月11日,港股内房股集体走低。截至收盘,恒生指数下跌2.77%,其中地产指数下跌2.99%。7月12日,恒指相较于前一日的走跌虽稍显缓和趋势但依旧,夜期收报21024点,跌131点,跌幅达0.619%,低水100点。
恒生指数一直被视为港股中的“三好学生”,是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在每年的6月和12月会定期进行调整。然而此次变动中不难发现,上述8家企业基本都可以算得上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被“开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恒生指数公司回应了三点原因:其一,基于上述成份股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股份持续停牌,按照恒指编算规则,证券连续停牌超过3个月则不符合恒生系列指数候选资格;其二,上述被剔除出恒生综合指数的8家地产及物业公司均停牌且无法出示2021年年报;其三,由于年报“难产”,客观上造成了投资者无法准确掌握这些房企的经营状况。
故上述成份股将于7月8日收市后以系统最低价格(即0.0001元)剔除。这些变动将于7月11日起生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表示,此次地产类企业遭恒生指数剔除事件意味着房地产大时代正式结束了。造成此次事件的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批房地产企业财务杠杆太高,内部风控出了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弊端。现如今,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对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码,有些财务比较激进的企业就失控了,引起了连锁反应。
而华东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采访中表示:“本次恒生指数剔除8家企业,主要还是因为这8家企业的债务问题和市场信心。国际资金对这些房企的未来信心不足,认为债务上很有大概率会出现爆雷问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恒生指数除名。”
Meta财经关注到,这8家企业的问题在今年年报季就可以初见端倪——交不出年度“成绩单”,排队发停牌公告,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也自然无法掌握企业经营状况。
今年3月,中国恒大、融创中国、世茂集团、佳兆业集团、中国奥园均因年报难产多次推迟披露时间,导致停牌,而他们旗下的物企遭到了牵连,导致停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如今被恒生指数“开除”的下场。具体原因详见下表。

图片来源:Meta财经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直言,“延缓发布年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资金链紧张,当下房地产行业虽然政策底部出现了,但市场底部还未出现,特别是房企的开发贷款依然紧张”。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进一步解释,除了疫情因素影响,房企财报延期发布,更多与业绩不理想有关,大部分房企不仅未完成2021年销售目标,还面临着“三道红线”进一步恶化、企业亏损、资金链紧、债务到期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港交所规则,任何连续18个月暂停买卖的股票,港交所将取消其上市地位,且有权于适当时间缩短特定补救期。依据这8家企业的停牌时间,距离它们停牌期届满已经不足一年时间。换而言之,2023年9月也许这8家公司将面临退市问题。
谈及一旦退市后会产生的影响问题,尹中立表示,被剔除恒生指数,股票的交易必然会受到影响。被恒生指数除名后这些股票的机构对其的认可度势必遭受影响,部分机构可能会降低评级或者抛售。此外,这件事情经过市场的发酵,即使可能没有退市,但是投资者信心也会大幅降低,原本可能在二级市场的受关注度很高,现在可能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的投资情绪也会更加谨慎。
本次,恒生指数内房股的“洗牌”,或许意味着房地产作为国家头号经济支柱的时代过去了,原本“炙手可热”的内房股如今“偃旗息鼓”。但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经济转型已经日新月异,百“企”齐放、百“行”争鸣的景象还会远么?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