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与我无关”和“一切正常”。
近日,嘉实基金发布的一则临时公告,足以让整个公募界乃至广大投资者为之一震。
公告里称,此前一直担任嘉实基金董事长的赵学军因个人问题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并表明“调查事项与本公司基金业务无关”。

图源:嘉实基金官网
妥善安排、团队稳定、一切正常……寥寥几行,透露出嘉实基金迫切想对外界宣告此事对我影响不大甚至“与我无关”的心情。
然而,从同行到投资者甚至于嘉实内部,每一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隐秘的角落:原董事长赵学军的朋友圈
1999年3月成立的嘉实基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次年9月,嘉实基金聘任彼时只有34岁的赵学军为其第一届经营班子的总经理。
2000年,嘉实基金的管理资产规模尚不足30亿元;至2017年12月赵学军卸任其总经理时,这一数字攀升到了9129亿元,是当初的320倍。而赵学军也当之无愧成了基金业内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经理。
卸任总经理一职后,赵学军于2018年初出任嘉实基金董事长,直至最近辞职。也就是说,在嘉实基金的25年里,有24年都由赵学军挂帅称将,保持着嘉实基金灵魂核心人物的地位。
而嘉实基金得以发展为具有“全牌照”业务的综合性国际化资产管理集团,更和赵学军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根据公开资料,赵学军最后的学历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毕业,其职业生涯横跨了期货公司、商品交易所及进出口等多个领域。
在加盟嘉实基金之前,他曾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中国外经贸部下的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纺织原材料交易所、商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北京证券有限公司等单位担任管理职务,后来又担任大成基金总经理助理,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
近年来,赵学军的头衔里还增加了美国立法领袖基金会副会⻓/亚洲分会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derson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国际顾问团成员等职务,显得十分“International”。
赵学军的个人轨迹与嘉实基金的国际化路线几乎是并行的。
在嘉实基金的海外资产中,其参投的一家名为渤海华美(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英文简称BHR,现已更名为“晟荣星远(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颇有意思。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13年12月的渤海华美是人民币美元平行的双币跨境并购基金投资平台,其出资股东分别是: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嘉实基金、Rosemont Seneca Partners、Thornton Group LLC。
2017年-2019年,在渤海华美董事会和监事会备案中,“ROBERT HUNTER BIDEN”的名字赫然在列,正是亨特·拜登——美国现任第46任总统小约瑟夫·拜登的儿子,直到2020年,他才从董事备案名目中消失。

图源:天眼查
在由渤海华美脱胎而来的晟荣星远股东名单中,嘉实基金旗下的另类投资平台丰实资本继续位列第二,亨特·拜登的公司Skaneateles LLC则是第三大股东。
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好像被验证了: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在赵学军身上,他和美国总统之间的距离近得原来超乎想象。
会赚钱的基金经理“无用武之地”?
如果说,赵学军的“离开”尚不能影响嘉实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地位,但当那些会赚钱的基金经理离开时就不一样了。
今年4月,嘉实基金发布了一则苏文杰离任“嘉实碳中和主题”的公告,且是其继3月卸任“嘉实资源精选”后再次离任,也并未有转任其他产品或岗位的信息,大概率是在为离开嘉实走流程了。
作为追随嘉实基金的投资者,应当会觉得惋惜,因为苏的名声虽不如归凯一类的大咖,但确是一位实打实用业绩说话的基金经理。
苏文杰管理的“嘉实资源精选”基金在2021年3月24日-2024年3月23日期间的收益为17.39%,剔除QDII、红利低波ETF等海外及被动型产品,这是嘉实基金在这三年里收益首屈一指的主动型产品。
其最后管理的“嘉实碳中和主题”产品,截至今年4月9日的收益为12.88%,在414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四。
尽管业绩优异,苏在嘉实基金却好像一直拿不到更好的机会,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到2023年底也不到8个亿。同比另一位研究化工、周期的高手——易方达的杨宗昌,更显不平衡。
苏、杨皆从顶尖大学的化工专业毕业后加入投资行业,接手公募产品的起始时间相近。苏文杰于2018年10月管理“嘉实资源精选”,杨宗昌在2019年4月接手“易方达供给改革”。
很快,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市场对氨纶等防疫物资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上原油价格的走高,二人赶上了2020年的化工大牛市,其重仓化工板块的产品都取得了优秀业绩。2020年,“嘉实资源精选”上涨75.36%,“易方达供给改革”上涨82.34%。
进入2021年,两位又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景气的板块。在“嘉实资源精选”里,苏文杰配置了宁德时代、新宙邦等;杨宗昌则配置了油价反弹企稳后的油服公司中海油服、海油工程以及轻烃龙头卫星化学。
不管从业绩呈现还是从投研能力来看,苏文杰、杨宗昌都是不相伯仲的存在。然而,两人管理规模的差距却越拉越大。
初期,二人在同一起跑线。2019年,“嘉实资源精选”规模大约0.2亿,“易方达供给改革”0.5亿左右。至2023年底,苏文杰的管理总规模在8亿上下,杨宗昌却高达140亿。
作为基金经理中的“瑜亮”,苏却只有杨的管理规模之零头,相应的各方面待遇自然也相差甚远。
想离职,再正常不过了。
导致这种新晋绩优基金经理似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与2020年嘉实开始推动“主基金经理制”应大有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划分不同赛道、风格,委任一位基金经理做对应领域的领导。
例如,归凯、姚志鹏先后是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张金涛、谭丽先后是价值风格投资总监,洪流是平衡风格投资总监,吴越是大消费研究总监等等。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是将主基金经理的优势最大化发挥,但也限制了其投研能力的成长,很容易把所管理的产品变得同质化,即使像姚志鹏、洪流、吴越这样的大咖也不能幸免一跌都跌的局面。
到底是“圈地为王”还是“划地为牢”?
另一方面,如此机制还掣肘了新晋基金经理的冒头发展。每座小山都有了小王,分给新人的资源和机会有多少?成长的机制又是否明朗?
或许正是机制缺陷和人性弱点的叠加,化合出了光鲜背后的种种“人惑”。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