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规到技术,“入乡随俗”都很重要。
从1993年在北京设立驻华办事处起算,星展银行(前身为新加坡发展银行)在华发展的历史已有31年之久。2007年5月,星展银行成为外资银行中首批在中国本土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之一,目前在中国已有12家分行和22家支行。
而其在华布局的重点,则放在了大湾区战略之中。
2021年4月,星展银行通过深圳农商银行的定向发行引入,成为了该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
彼时,深圳农商银行向星展银行、深圳怀德股份、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润杨集团(深圳)共四名机构投资者定向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约76亿元。除星展银行外,其余三家均为该行原有股东。
按照当时的定增价每股3.91元计算,星展银行耗资约52.86亿元,占据近七成定增股份,在交易完成后一跃成了深圳农商银行第一大股东。
两年后,就在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同意星展银行受让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持有的深圳农商银行约3.84亿股股份。受让完成后,星展银行在深圳农商银行的持股占比将由13%升至16.69%,继续维持第一大股东之位。
除了大湾区战略这一支点,近年来,星展银行在其他领域亦动作频频。
2022年末,根据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披露的数据,其全部股东从七位减少至六位,发起股东拉卡拉退出,其股权均由星展银行收购。由此,该行持股中邮消费金融的比例由原来的15%增至16.667%,位列第二大股东。
依托星展中国,星展银行在华本土化的行动成效如何?依笔者来看,喜忧参半算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数次被罚和5次服务“宕机”的背后——合规与技术问题
2024年下半年伊始,星展银行便收到了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罚单,其因违反《打击洗钱条例》被罚1000万港元,这也是其首次因此原因受罚。
相关调查显示,星展银行在2012年至2019年期间,在客户尽职审查和监控方面存在缺失,未能严格履行其反洗钱责任。一同被点名的还有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要因强积金计划转介项目违规。
总之,两家外资银行的受罚可归结为“违规”二字。
此外,去年8月,因涉及未尽职审核办理内保外贷业务、未尽职审核办理个人项下外汇收支、未尽职审核办理见证开户业务、未按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申报业务等问题,星展中国也曾被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合计罚没569.57万元。
当然,任何一种处罚都是对整个金融业的警钟,但对于意欲在华发展业务的外资银行来说,提示的意义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这些外资银行除了真金白银在华注资布局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在合规层面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通过加大对内部管理的审视和改进,最终实现“入乡随俗”。
这里面,有管理层意识转变、机制流程设计、员工合规意识和技术培养等问题,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改造的工程。
除了合规问题,星展银行在技术层面也仍有进步空间。
2023年年内,星展银行的银行服务于3月29日、5月5日、9月26日、10月14日和10月20日出现5次大规模中断,包括数字银行无法登录、支付交易延迟等。此前,2021年11月23日至25日,星展银行曾经出现过长达39个小时的服务中断,数字银行服务普遍不能使用。
2023年3月底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表示,星展银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二次出现数字银行业务中断是“不可接受”的。当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要求从即日起,星展银行暂缓非必要IT系统变更及新的并购业务,为期六个月,以确保该行专注于恢复其数字银行服务的弹性。
在此期间,星展银行将不得收购新的企业,也不得缩减其在新加坡各分行和自动提款机(ATM)网络的规模,以确保该行在提升数字服务渠道运营韧性的同时,如出现网上银行服务进一步中断,可以为客户提供充足的替代渠道。
后经该局指示,星展银行聘请了独立第三方对其数字银行服务的支持人员、业务流程以及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和充足性进行全面审查。经过审查发现,星展银行存在信息技术系统韧性、事故管理能力、变化管理能力、技术风险治理与监督能力等方面不足。
六个月时间早已过去,但系统韧性能力的提升显然还需继续。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客户基数庞大的市场,如果缺乏过硬技术支撑,相应的银行服务势必影响客户的体验感——要知道,面对踩过各种“坑”的客户,哪怕只是几次“登录不上”这样的技术问题,同样可能导致更深层的信任危机。
今年上半年在华成绩单:营收增长依旧,净利润增速放慢
在星展银行(中国)于2024年第二季度发布的信息披露报告中,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实现了营业收入18.7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12%。
在净利润方面,该行实现了5.05亿元,同比增长4.34%。但是必须指出,这一增速相比于2022年的10.58%和2023年的8.16%,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根据星展中国2023年年度报告,该行营业收入为30.6亿元,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净利润为5.6亿元,较上年度有所下降。
此外,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达到1581.36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为536.04亿元,负债总额为1436.12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为846.08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45.24亿元。
资本充足率方面,星展银行表现尚可。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2.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 年11月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各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0%;一级资本充足率6.0%;资本充足率8.0%。对照来看,星展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目前没有过多担忧,发展“弹药”充足。
充足的资本不仅让星展银行在业务本土化布局上全力推进,其在“人”身上下的功夫也是立竿见影。
今年8月消息,原平安科技董事长兼CEO黄宇翔已加盟星展银行,出任集团首席信息官CIO,入阁集团执行委员会。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平安科技”),成立于2008年9月,其前身为平安集团的信息管理中心,总部设在深圳。而1965年出生、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黄宇翔,则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加入平安之前,黄宇翔曾担任花旗集团(美国)环球金融平台技术部门副总裁、花旗软件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机构客户部部门资深副总裁。其后,还曾在汇丰软件开发(广东)有限公司担任环球金融与资本市场技术部门中国区总裁。
如此既有外资金融机构技术岗位经验、又有平安集团这样国内金融巨头从业经历的“内外兼修”型人才,也难怪会被星展银行看中。
总体来看,星展银行的在华发展之路应当走得是上坡路,只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不免出现一些“不适应”性问题。所谓问题,也是进步的空间所在。
随着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有序推进,外资机构在华展业的便利度会不断提升,如星展银行一般有潜力的外资银行之后续动向值得广大投资者继续关注和期待。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