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Meta财经
文 | Rain
编辑 | 金鑫
“春节特供”概念不再。
每逢春节假期前夕,随着大家年终奖陆续发放,理财需求日益旺盛,各大银行也会抓住节日氛围,利用节日情怀加大营销力度,推出各类新春专属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购买。
同往年不同,随着去年的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保本型理财产品不复存在,全面净值化的时代到来,让“春节特供”的概念逐渐被淡化。各家银行积极推进理财业务回归本源,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清零,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运作新阶段。因此,在净值化改造后,春节专享理财产品的收益与平时相差无几,更谈不上“春节专享”一词。
据近日界面新闻报道,光大银行某网点理财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现在我们行还没有推出特别的理财产品,而且从2022年开始,理财产品都完成净值化改造了,产品本身都要投资到债券市场或者是权益市场当中,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已经没法像之前的春节理财产品一样,百分百保证收益。”
笔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发现,目前标榜“新春特供”的理财产品共有28款,其中七款为预售产品,均由各城农商行发行,在售产品仅四款,分别归属于嘉兴银行、宁银理财、民生理财3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其余17款产品均为往年存续的“新春特供”理财产品。
多家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告诉meta财经,今年没有推出新的春节理财产品。中国银行某网点客户经理坦言,“资管新规实施之后,不再有保本的概念了,现在也不会叫‘春节理财’,就是普通的理财产品,收益都是波动的,无法保障高收益。”工商银行深圳某支行的市场调研部李小姐也向meta财经表示,新年期间工行没有专门推出活动产品。
大额存单需求激增
理财产品的不景气,让不少理财者将目光投向了保守型产品。今年的理财产品动荡加剧,也让一些理财客户的投资风险担忧增加,很多之前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纷纷保守,将理财转为存款,从而加大了对大的存单的需求。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7.94万亿元,意味着居民储蓄意愿普遍增强。但贷款利率的下调,使得各大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去年一年LPR就下调了三次。长期来看,普通的储蓄存款可能无法跑赢利率下降,促使有储蓄意愿的储户转向大额存单或者其他利率更高的结构性存款。
与此同时,多位银行理财经理提到,由于需求量激增,目前储蓄类产品供求紧俏。 以上文的工商银行为例,据李小姐透露,该支行目前大额存单额度基本靠抢,但因大额存单起购点较高,许多个人投资者会选择起购点更低的国债,在国债发售日,基本上网点营业后两个小时内就会售空。“除了以上两款产品外,长假期间更推荐七天通知存款,期限短,流动性高,收益也稳定。预约好取款日期后,本息会自动到回储蓄卡上,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李小姐介绍道。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仍值得投资?
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破净潮、赎回潮,2022年11月开始,伴随着债券市场剧烈调整,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一度超过6000只。年内两次“破净潮”,更是用实践反复“教育”了投资者,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不再,“低风险不等于没风险,更不等于能保本”。
尽管如此,各理财子公司也在想方设法“自救”。2022年12月以来,不少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和混合估值法的理财产品先后上市,成为各家公司平滑收益曲线,维持资产规模的“利器”。
由于国内防疫政策不断优化,上周香港与内地通关也终于靴子落地,对于两地金融市场都是巨大的利好消息。随着股市债市企稳回升,不少居民的悲观情绪有所好转,理财经理也开始适时推荐一些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目前有一定的回升,但说银行理财市场回暖仍然为时尚早。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