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4月 30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代销业务成“富贵规中求”:你从银行买的私募产品还好吗?

Meta财经

3月 30, 2025

私募基金行业变天了!

过去十年间,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的激增,商业银行代销私募基金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已突破6万亿元,其中约30%通过银行渠道销售。

而在繁荣的背后暗藏行业乱象频发的种种隐忧,甚至酿成多起投资者维权事件。

近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中可以看到,虽然对于银行间接销售私募产品仍作允许,但也对代销私募产品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提高了私募机构的准入门槛。

“买理财送大米,结果大米吃完本金没了”——这类银行代销私募的荒诞剧终于要杀青了。

曾经隐秘的灰色操作

银行代销私募的商业模式本应是渠道方严选产品、投资方自负盈亏的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却部分异化为规模至上、风控失位的灰色游戏。部分中小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将私募产品包装成”类固收”产品,刻意淡化风险提示。

2022年,某城商行代销的股权类私募产品在宣传材料中将预期收益率标注为”8%-12%”,却未充分披露底层资产涉及房地产项目的流动性风险。当项目方资金链断裂时,投资者才发现产品净值已腰斩。

还有”假信托、真私募”的通道业务,部分私募机构借道信托计划,将自身包装成持牌机构产品混入银行代销池。

在金融监管总局的2023年第5号通报中,某股份制银行曾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稳健收益计划”,实际底层资产为某私募股权基金的高风险非标项目。该产品在2022年暴雷后,投资者发现银行宣传材料中仅强调“信托公司风控保障”,却未充分披露私募管理人的真实资质。

再者,利益驱动下被扭曲的代销生态也是新规治理的重点。

在业绩压力下,部分银行基层员工将代销私募基金视为创收利器。例如,在《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中提到,某城商行理财经理曾向老年客户推荐“保本型私募理财”,实际产品为杠杆率超300%的量化对冲基金。

这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不对称、淡化风险提示,甚至以“银行背书”为卖点的诱导购买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银行与私募机构形成利益同盟,通过频繁申赎、佣金分成等模式获取超额收益,却将流动性风险转嫁给投资者。

还有,在2023年爆雷的某百亿私募”明股实债”案例中,产品通过信托通道嵌套三层结构,最终投向地产项目。当底层资产违约时,代销银行陷入”通道无罪、销售有责”的监管困境。这种监管套利不仅模糊了风险责任边界,更让商业银行沦为风险传递的中介。

曾经的乱象丛生,本质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失衡。

对银行而言,代销私募产品可获得1.5%-3%的销售服务费,远高于公募基金的0.5%-1%,这驱动部分机构放松准入标准。某股份制银行2021年代销某新锐私募产品时,竟未核实其实际管理规模是否达到承诺的20亿元门槛。对私募机构来说,银行渠道的信用背书效应成为募资利器。

新规设三重过滤网,严卡代销资质

近日,《办法》的出台恰似一剂靶向治疗的良药,既针对积弊已久的行业沉疴,又为未来健康发展铺设制度轨道。

注意,新规并非简单否定银行与私募的合作价值,而是通过建立准入有门槛、过程有监控、责任有归属的立体化监管框架,推动代销业务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优。

新规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在于构建了私募合作的动态准入体系。

首道过滤网锁定管理人资质,要求证券类私募管理规模不低于3亿元、股权类不低于5亿元,且在中基协登记满3年、近三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和中基协纪律处分。这直接将2023年新成立的1.2万家私募中的95%排除在外,从源头上遏制空壳私募借道银行募资。

第二道过滤网是穿透审查,要求银行对产品投向非标资产、未上市股权等高风险资产进行跨部门综合评估。某国有大行资管部负责人透露:”现在产品上会需要法律合规部出具穿透报告,风险管理部进行压力测试,流程比过去延长30个工作日。”

第三道过滤网是高层审批制,将代销决策权提升至总行高管层,避免分支机构为冲业绩放松风控。

此外,新规将禁止性行为从7类增至11类,开启了销售端的负面清单革命,形成了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链条约束。

对于销售前端,严禁”业绩比较基准”宣传话术和误导性对比这一条在操作层面会带来巨大影响。

早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5月的通报中,某城商行在私募基金宣传材料中将产品历史年化收益率(6.8%)与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75%)并列对比,并标注“低波动、稳收益”。监管部门认定其构成“不当类比”,责令下架相关材料并对分支行负责人约谈。

新规特别了列出,对于六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特殊客群,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更为审慎的销售流程,加强宣传推介和销售行为管理,强化风险提示。

句句紧箍咒直指”飞单””私售”等顽疾,银行的角色从销售中介转向“风险守门人”。​

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代销业务本身,正在引发私募行业的深度洗牌。头部私募凭借规模优势加速抢占银行渠道,而中小私募则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危机。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新规倒逼商业银行重构财富管理体系。

像中行私行联合头部私募搭建“策略透明度平台”,将私募基金的底层持仓、交易记录等关键信息上链,客户可通过私行APP实时验证,解决信息不对称痛点;招行私行则在传统的风险测评问卷外,增加私募投资经验、流动性需求等20项细化指标,引入“私募适配度模型”,利用AI模型实现客户风险偏好与私募策略的智能匹配。

站在行业变革的转折点,商业银行代销私募基金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质变。

虽然新规过渡期距离2025年10月1日尚有半年,但市场显然已有反应,已有不少股份行紧急撤下所有私募产品的预期收益展示,短期阵痛换长期健康的改革即将汹涌而来。而对于不符合新规的存量代销产品,新规也在最后明确表示“应当平稳过渡,逐步完成存量化解”。

当潮水退去,真正具有投研实力和强烈合规意识的机构将成为市场主角,而投资者也将迎来更透明、更稳健的财富管理新时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