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 | 雨昕
摘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舌尖上的安全”成为“舌尖上的中国”至关重要的命脉。“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Meta财经梳理近五年“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和2021年至今引发较大舆情的消费者维权事件发现,餐饮行业占据了维权舆论的头号焦点。
“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Meta财经梳理近五年“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和2021年至今引发较大舆情的消费者维权事件发现,餐饮行业占据了维权舆论的头号焦点。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与华兴资本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中国餐饮市场一直健康成长,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9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4.7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0.1%。然而,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至4.0万亿,但是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恢复至4.7万亿,之后行业将重新健康成长,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
可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国家出台各类促消费与营商优惠政策红利,2021年餐饮业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恢复。然而,餐饮市场不断成长、规模扩大的背后,餐饮机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食品安全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更加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舌尖上的安全”成为“舌尖上的中国”至关重要的命脉,那么,“舌尖上的安全”又该如何守护呢?
3·15前夕在“舌尖”上铤而走险
3月14日晚间,江西都市频道发布南昌双汇车间乱象调查,在卧底调查视频中,南昌双汇工厂疑似存在通过外包合同逃避劳动法、入职前健康证体检考试抄答案走过场,以及防护服发臭有脏污、生产消毒车间风淋系统损坏、多名员工未按操作流程消毒、猪排落地直接装袋入库、用浑水洗毛巾擦猪肉等诸多问题。
受此影响,3月14日,#双汇生产车间乱象#登上微博热搜。与此同时,双汇发展(000895.SZ)的股价开盘即下跌,午后触及跌停,收报25.13元/股,跌9.99%,市值约871亿元。
然而,这已不是双汇首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早在2011年,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揭露的“瘦肉精事件”便让双汇集团陷入了危机——不良养猪场为了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而在饲养中添加违禁药品“瘦肉精”,而人在吃了这样的猪肉后,轻者恶心呕吐、重者则可能导致猝死。若长期食用,还有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可能,诱发恶性肿瘤。如此丑恶事件,直到今天,“瘦肉精”都令消费者触目惊心,心有余悸。而“健美猪”这样的问题食品竟可堂而皇之一路绿灯地进入双汇的生产车间。
事件曝光后,2011年3月15日当日,双汇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SZ)因牵扯其中而以跌停回应市场。当日,双汇发展以86.61元开盘,最终跌至77.94元。双汇发展股价以跌停报收。
2011年3月16日,双汇发展申请停牌一个月,但当4月19日复牌后,其又出现两个跌停,并在复牌后的数个交易日,股价暴跌接近36%,几百亿市值灰飞烟灭。同时,事件发生的三个月里,双汇产品在消费市场几乎被判了“死刑”,仅半个月就影响销售额约15亿元。
3月15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北京时间”曝光记者卧底在7-11亮马桥店时,发现关东煮食材敞口放在垃圾桶上,一次性杯盖的旁边是“蟑螂贴”;超期上架13天的热饮,店员更换标签等问题。
同样在今日,有媒体报道某新闻热线平台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黑龙江省内各地市蜜雪冰城品牌的相关投诉,投诉的内容包括:多家门店涉嫌使用过期奶茶粉,出售过期乳制品,做错或无法出售的饮品被撕掉标签后重新出售等。经记者卧底调查更是发现店内经营诸多惊人乱象:消毒消杀记录随时“编写”,切片鲜果过夜接着卖,过期乳制品制作饮料、饮品1小时内频频“爆炸”,“鲜切”柠檬不鲜切,原料也“过夜”等。
2014年面包新语使用过期原料,2016年饿了么黑心作坊、2018年打假六个核桃、2019年肮脏辣条、2020年敌敌畏海参和使用过期产品的汉堡王……一直以来,餐饮机构因食品安全问题在315消费者权益日上频频被曝光,而消费者想要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对相关事件一次性的处理,或者换个“马甲”继续突破食品安全底线。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我们的生产经营者为何屡屡在“舌尖”上铤而走险?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思。
2021餐饮行业几大乱象
根据黑猫投诉与微博热点联合发布《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食品安全作为热点消费事件在微博上引发较大讨论。
2021年全年,微博平台关于“食品安全” 相关维权信息超过405万次,2021年2月至6月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量明显提升,胖哥俩、星巴克、华莱士、奈雪的茶等等知名大品牌均被爆出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

而根据黑猫投诉发布的2021年度餐饮机构企业红黑榜相关数据,2021年外卖餐饮领域投诉量从1月到12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投诉问题包括商家售卖过期变质食品、食品中吃出异物、外卖错送漏送等方面。外卖餐饮领域在年底爆发了较多集体投诉,包括五芳斋虚假宣传、华妃燕虚假宣传等。
瑞幸咖啡、达美乐披萨、汉堡王、肯德基、茶百道及时回复、解决消费者诉求,登上OTA领域红榜,而麦当劳、星巴克、一点点、正新鸡排回复及响应解决情况较差,位于OTA领域黑榜。
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成为此领域投诉的核心问题,并引发舆论热议。比如咖啡行业巨头星巴克就被投诉称咖啡豆里有虫卵、部分食品变质等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星巴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投诉1400余单,回复率为0。除此以外,也有消费者表示在曾麦当劳汉堡中吃出头发等异物,在一点点奶茶中喝出钢丝球等。截至目前,麦当劳和一点点在黑猫投诉平台的回复率都接近0%。
2021年8月,胖哥俩肉蟹煲因存在把隔夜死蟹当现杀活蟹卖,土豆腐烂、发馊后继续使用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舆论,并冲上热搜第一。随后,8月23日午间,胖哥俩肉蟹煲通过公司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称,已对涉事门店进行停业整顿。

此外,2021年,餐饮行业还发生了奈雪的茶被曝光多家分店蟑螂乱爬,存在卫生问题;海底捞包间内装摄像头引发公众讨论;星巴克被曝使用过期食材等事件。
1月2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也提及餐饮品牌门店食品安全事件受关注。中消协指出,在“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冒充活蟹”“吉野家使用发臭肉末”“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等一系列事件中,涉事主体不仅有近年走热的新兴餐饮品牌,更有深受消费者信赖、被视为行业标杆的餐饮连锁大品牌。
舆论认为,餐饮品牌门店屡屡陷入“问题后厨”“黑暗食材”问题,对消费者的胃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及在管理中存在漏洞。
中消协认为,食品安全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一方面有关部门应以“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之姿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餐饮行业也应切实做到规范操作,强化责任意识,各方努力,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业内人士也指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即是在任何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上“防患于未然”,建立风险预警。一旦这个行业里的任何一个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负面影响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挫损消费者的信心。
编辑:杨帆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