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谷笠
有“G”才有计,市场的关注不止数字。
从2006年率先发布中国银行业内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到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A级ESG评级,浦发银行在ESG领域的相关建树算得上同业中佼佼者。
然而,伴随着该行连续四年实现归母净利润负增长、高管层大规模调整以及内部风控事件频发,市场开始关注到近年来浦发银行在ESG之G(Governance,公司治理)一项,呈现出一定短板——行长人选无音讯、拟任独董未上任先辞任、前行长转任董事四年未批等不寻常事件,不断引发广大投资者心中问号油然而生。
而这些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两份财务报告所能完全解答的。
自从浦发银行(600000.SH)卡点于A股上市公司上一年年报披露期限的最后一天,同时公布2023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以来,该行股价开始明显迎来一波行情。根据前复权价格,浦发银行于近日触及了近一年来收盘价的最高值:7.94元/股。

图源:亿牛网
原因之一,或与该行今年一季度的账面表现相较于2023年全年来说有所提升相关。
然而,纵观浦发银行近十年发展情况,这两份财务报告在客观上确有值得深思之处。
首先是2023年年报,不仅体现了该行归母净利润的连续四年下跌,甚至回到了十年前水平。2020年至2023年,浦发银行四年利润降幅分别为-0.99%、-9.12%、-3.46%、-28.28%,利润规模由2020年的583.25亿元降至2023年的367.02亿元,少赚216亿元。
特别是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低至-28.28%的数据,不仅在同类股份制银行中敬陪末座,放在42家A股上市银行阵营内也是倒数第二的存在,仅略好于郑州银行的-28.48%。
拉长时间轴进一步发现,2023年367亿元的净利润规模甚至还低于2013年的409亿元,说是倒退十年也不为过。
更为扎心的是,同样在2013年,彼时的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9亿元和412亿元,仅有3亿元差距;十年后的2023年,兴业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771亿元,已然是浦发银行367亿元的两倍,差距则从3亿元扩大到惊人的404亿元。
在此背景下,2024年一季报的确显得好看了不少。期内该行实现总营收453.28亿元,同比下降5.72%;归母净利润174.21亿元,同比增长10.04%。
至少,归母净利润实现了转正。有乐观派将此解读为利空出尽,今年或前程向好。但在笔者看来,一份份财报背后的人事问题,获奖成为浦发银行的关键掣肘。
杳无音讯的“行长”
自2023年9月,浦发银行将帅双换的消息正式官宣以来,正式的行长人选已空缺8个月左右,并且鲜少有“小道消息”传出。
彼时公告显示,在前任董事长郑杨和前任行长潘卫东辞任的同时,接替人选同时浮出水面。公司党委书记张为忠、党委副书记张万兵被提名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同时,表决通过同意聘任上海市国资委原副主任康杰为浦发银行副行长。
四天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则人事任免通知正式确认了张为忠作为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短期内的一系列高层变动不仅涉及人数远较同级别银行更多,且董事长同时出任代行长的案例在浦发银行历史上也极为少见。
公开信息显示,张为忠1967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代管庄河市,于1993年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年被调入中国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2008年任建行大连市分行总审计师,2011年任建行内蒙古分行总审计师,2013年任建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
此后,其又调任建行总行,先后出任小企业业务部副总经理、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直至建行总行公司业务总监。
仅就公开履历而言,至少能看出两点。第一,在张为忠近30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未曾独立担当过一家银行的“掌门人”;第二,素有“对公之王”美誉的浦发银行,应当是看中了张氏在国有大行从事公司业务的背景经历。
也正由此,一位非沪上人士便无需通过“全球选聘”环节而空降至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全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于1992年10月。七年后的1999年11月,浦发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了沪市第一家上市的商业银行。当前,该行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国际集团,握有浦发银行21.57%股权,算上其控股子公司,则合并持该行29.67%的股份。而上海国资委又系该集团唯一股东。某种程度上,浦发银行堪称上海国资在银行界的“长房长孙”。
这一点,在浦发银行上任领导班子的人事选择上体现得很清晰。该行前董事长郑杨,曾担任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兼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前行长潘卫东在履职浦发银行前,则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任金融机构处处长,且二人均为江苏籍人氏。
只不过,自“郑潘”班子2019年底入主后的小四年时间里,该行业绩的确难言亮眼。2020-2022这3年,浦发银行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99%、-2.75%、-1.24%;同期归属净利润增速分别是-0.99%、-9.12%、-3.46%。相较2019年,这三年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分别减少4.8亿、59.1亿、77.4亿。
可以合理推断,这也正是去年该行决意“破圈”选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新任董事长张为忠来说,暂时未有“行长”加持工作的境遇,一方面给了这位老建行人一个全面适应浦发特色的空档,另一方面,独担大任之下,也是责任加倍的预言。
而对于浦发银行来说,补齐行长空缺更是ESG之治理层面的上层建设要求。
两个疑云
就在张氏任职资格获监管批准将满一个月之时,浦发银行于2024年3月5日发布公告称拟任独立董事万建华因工作原因向董事会递交辞呈,辞去独立董事职务。
万建华被该行董事会提名为独立董事是在2022年5月27日,并于同年6月17日在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20个月过去了,未上任的万却提交了辞呈。
今年68岁的万建华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圈“资深老将”,曾掌舵多家金融机构,因而辞任一事曾广泛引起市场讨论。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万曾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3年加入招商银行后,先后担任总行副行长、常务副行长;2001年,其主持筹建中国银联并担任首任中国银联董事长、总裁;2007年,担任上海国际集团总裁,该集团正是如今浦发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还先后担任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董事长、证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由于独董的任职不存在到龄退休的限制,该行此前的五名独立董事中尚有70岁的蔡洪平在履职,因而只是工作原因无暇顾及。
有意思的是,仍然有不买账的声音传出。如此,也只得交给时间去回答。

图源:知乎网友公开评论
另一个多年未解之疑云,事关2019年11月卸任的前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
就在卸任一个月之后,其又高票当选为公司董事。可如今已经过去4年半,当期董事会都已经任期届满,其董事任职资格仍未获监管核准,这一点令人匪夷所思。
在2023年财报中,浦发银行对此解释为因刘信义的离任审计工作正在办理之中。
资料显示,刘信义在浦发银行有过几出几进的经历,直至2019年辞去该行行长职务并出任幕后第一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总裁。
问题来了,此后刘信义是否还要作为拟任董事继续申报任职核准?毕竟,曾经的拟任董事会已成“过去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4月29日,浦发银行监事会主席王建平又宣告辞职。本身,由这位外部监事担任监事长,在上市银行中就极为罕见。
资料显示,王建平曾任上海市财政局预算处处长、城市经济建设处处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国税(地税)局局长、党组书记,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上海市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上海市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于2020年12月30日出任浦发银行监事会主席。
该行第七届董事会监事会产生于2019年12月,目前已然经超期一年半。在财报中,浦发银行也并未明确新一届董监事会的选举时间,只是表示“正在积极推进换届选举相关工作”。
账面数字固然重要,然而介于经营要靠人来做的朴素逻辑,市场对于浦发银行的关注也必定会从台前蔓延至幕后,也这是在这个方面,广大投资者想要了解得还有很多。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