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4月 30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信用卡权益缩水、业务裁撤:过去大手笔组队拉新的银行大拿们“掉粉”了?

羊毛难薅vs降本增效,谁有理?

从一盒鸡蛋到一个空气炸锅,再到一辆自行车——想要打动客户办一张信用卡,银行地推工作人员的成本这些年肉眼可见的在增加。

北京某商场一层显眼处一个临时搭建的摊位上,数十辆不同型号样式的自行车整齐排列着,不时便有顾客上前询问是什么促销活动,得到的答案是:不卖,只送。但是,“免费”免得是直接的现金交易,这顿“午餐”还有别的标价,那就是需要顾客同时办理数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且要能够审批下来。

2024年四季度以来,像这样组团营销信用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多个地区均有银行联合发起类似活动。

以高价值礼品为噱头的组队拉新活动或许确有功效,然而当信用卡权益不断缩水,年费却原价照收又或者免除标准提高,不少感受不到诚意的客户很快便又选择了销卡或者闲置卡片。

拉新时不惜高价,办卡后权益掉队,这些银行大拿们何以出现“脱节”现象?

光大、浦发、上海银行开削,邮储、民生银行微增

首先说说近日因原董事长唐双宁大搞“雅腐”一审被判12年一事,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光大银行。且不细数唐双宁案情相关细节,在光大集团40年的历史上,八任掌门已有三任“落马”确是不争事实,包括唐的继任者李晓鹏。

诚然,个别领导人物并不完全决定光大银行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但聚焦到信用卡业务领域,至少在客户信任度方面,光大银行存在不少扣分项。

首先被诟病的是不少高端信用卡用户看重的机场贵宾厅服务。今年6月,该行公告将于7月初暂停服务3-12周,暂停时机恰好就在暑假出行高峰之前,且涉及相关卡片58张,连刚发行两个月的全新万事达世界之极也在列,所有高端卡无一幸免,引得客户怨声载道。

图源: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告

其二,说是最多12周,事实上一直到11月28日光大银行才发公告宣布恢复服务,延迟到了20周,妥妥的“不讲信用”。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可以算得上信用卡运营“事故”了。

同样是权益缩水,浦发银行的处理就显得聪明不少。

近日,浦发银行信用卡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高端信用卡权益活动的公告。注意,和其他家不一样的是,浦发说的是一季度权益调整而不是全年调整,也就是说开了个口子,如果反响不好二季度还有调整机会,如果市场接受度较高便可以继续。

再看权益内容,最明显的是所有高端卡取消“缤纷文旅、游乐园和文化馆权益”,整体全砍。其余酒店权益、境外返现等等都不同程度缩水,其AE白金卡作为曾经多得用户青眼的一张高端卡,现在似乎变得鸡肋不少。

再说同一大本营的上海银行,目前其权益类高端以及顶级卡全面转向刚性年费,且在接送机、贵宾厅服务等权益上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甚至取消。

正在大多数银行“掉粉”之际,也有逆势官宣增加权益的。

比如邮储银行,一方面其招牌产品鼎致白金卡维持着较为稳定的权益,另一方面对于新用户还增加了接送机等权益点。还有民生银行,其悄然上架了酒店兑换权益,提供了万豪、SPG、香格里拉等高端酒店,并借鉴了招行的某些模式采取了分档次兑换。

羊毛难薅背后,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降本增效”

信用卡权益缩水或反映出当下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面临的发展道路抉择。在净息差承压、增收渠道有限的背景下,“降本增效”也是不得已。

从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信用卡业务收缩趋势明显。

作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2024年三季报显示,该行个人贷款投放中信用卡贷款余额为9269.3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8.46亿元。

对此,招行曾表示零售贷款增量不及上年同期,主要受到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回落影响。该行还提到,今年上半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86.34亿元,同比下降14.10%,主要是信用卡线下交易手续费下降所致。

中信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498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7.36亿元,下降4.36%;而今年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63.53亿元,同比下降也有14.22%,其中银行卡手续费79.50亿元,同比下降3.05%。中信银行表示,主要是全市场信用卡交易量整体下降,影响信用卡回佣收入。

究其根本,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主要依赖于刷卡手续费、利息收入等,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的原因。更令银行大拿们困扰的是,监管趋严下,信用卡业务不仅面临获客难度提升、用户活跃度下降的问题,逾期和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在增加。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096.76亿元,环比增长11.7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9%。而根据2024年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有信用卡不良率披露的16家银行中,有13家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以半年报数据来看,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分别达到3.24%、3.03%,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交通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的不良贷款率为2.39%,较半年末的2.32%上升了0.07个百分点。

除了财报数据,另一个佐证来自银登中心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合计规模达546.6亿元,同比增长96.27%,环比增长56.7%。其中,信用卡透支为262.2亿元,占比48%,较二季度末上升14.5个百分点。

仅11月以来,就有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约10家银行在银登中心挂牌了信用卡透支类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

曾几何时,信用卡业务被银行奉为一大利润增长法宝。在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银行大拿们也曾在获客投入上高举高打——机场贵宾厅、接送机服务、高尔夫练球、航班延误险、高端酒店预订、代驾服务、三甲医院预约……彼时,权益满格的“神卡”频频出现。

如今,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消费环境,成为信用卡业务变革的关键——权益可以砍,但消费者“心尖儿”上的权益究竟有哪些,还需要银行下足调研摸底的功夫。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