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4月 30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平安银行财报透视:“沉潜叙事”下的战略定力与价值跃迁

站在下一轮价值重估的起点,是一种幸运。

在商业资本的汪洋中,”沉潜叙事”是一种反直觉的生存智慧。

它的伊始常常伴随着低谷设定,一定程度上的业务收缩通常来自企业的主动选择,如果观者也足够耐心,在中长期战略调整之后往往会迎来转折信号。

就像深海巨鲸选择在千米之下积蓄能量,而非追逐浅海的浮游生物,真正可持续的商业生命体会在喧嚣的资本泡沫之下,悄然构筑隐秘发达的根系系统。

那些看似寂静的深潜期,实则是企业用时间编织价值网络的必要代价。

以上,正是在看完并反复咀嚼平安银行2024年财报后的真实感受。

面对宏观经济承压、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行业竞争加剧的层层负重,平安银行呈现的并非一份“高增长”的成绩单,而恰是饱含“沉潜叙事”内涵的战略答卷。

当代企业乃至观者看客,常陷入速度崇拜的迷思,将商业叙事简化为增长曲线的数字狂欢。人们常常忘记,亚马逊蛰伏二十年才让AWS成为云时代的脊椎神经,京瓷哲学中”像树木生长”的经营理念,都在印证着商业史诗的真正张力,诞生于报表之外蓄势待发。

应该看到,通过主动收缩高风险业务、夯实资产质量、深化战略转型,这家银行在寒冬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经营韧性,为未来的价值回归埋下了伏笔。

要理解这一点,真得把格局打开。

攥紧战略调整的主动权

面对行业逆周期,平安银行选择主动调整,通过三大策略重构经营底盘。

首当其冲的,是对高风险零售贷款的主动压降。

财报披露,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6%,尤其是信用卡、消费贷等高波动业务被大幅收缩,转而聚焦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资产,抵押类贷款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至62.8%。

这种“断舍离”有效降低了潜在不良风险,该行截至2024年末的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06%,另一边拨备覆盖率则高达250.71%,风险抵补能力明显位居行业前列。

其二是成本管控与效率提升的双措并举,根据财报数据,去年平安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1.7%,成本收入比优化至27.66%,足以体现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如果将以上两项避险又节流式的收缩看做是一时的被动防御,那仍是未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要求。

整体来看,2024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营业收入1466.95亿元——二者形成的净利率高达30%有余,这种转化能力无疑走在了中国银行业前列阵营。

不盲目追求当下数字增长的狂欢,把目光投向企业经营的“健康”和未来成长,正如管理学中的U型曲线理论,平安银行正是通过主动沉潜为后续增长腾挪空间,为下一轮反弹积蓄势能。

最难得的是,在平安银行精耕细作式的资本管理背景下,一方面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保持在9.12%的高位,另一边面对去年净利润下滑的实际,仍坚持把钱砸在刀刃上,通过每10股派发6.08元的高分红策略,以5%的股息率向股东兑现回报。

这不是对当下改革的信心,是什么?

结构优化与增长动能转换

在压降传统业务风险的同时,新的增长极也得以轻装上阵、强势崛起。

在财富管理版块,最大亮点之一当属私人银行业务的逆势增长,平安银行把这块兵家向来想争但不一定能争的战略要地,打磨成了崛起的第二增长曲线。

其2024年的私行客户数达9.68万户(同比增长7.3%),AUM余额1.98万亿(同比增长3.1%),占零售AUM的47%——也就是说,每100元零售资产中,就有47元来自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而非传统信贷。

此外,在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综合服务的加持下,平安银行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余额达1865.87亿元(+31.9%),稳居行业第一。  

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769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其中,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达41940.74亿元,同比增长4.0%;财富客户数增长5.7%至145.62万户,私行客户AUM占比达47%。

而且,综合金融平台的协同优势正在平安银汉身上凸显出来,其60.2%的AUM增量来自平安集团内保险、证券等板块的交叉引流;数字化平台如口袋银行APP月活用户达4351万户,成为连接客户与生态的关键入口。  

纵然以零售见长,纵观平安银行财报,其对公业务的“精准滴灌”显然又为零售业务形成了强大的补位作用。

2024年,其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2.4%,其中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领域贷款增速达41.9%,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577亿元,同比增长13%。另外,通过供应链金融(发生额1.6万亿元)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488亿元),平安银行俨然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

在最容易失去新鲜感的同业业务领域,平安银行亦持续寻求着差异化突围。其2024年债券交易量同比增长高达40.7%之多,跨境理财通、熊猫债做市等创新业务打开了增长空间,资产托管规模突破9.1万亿元。  

这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使平安银行摆脱了对传统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形成了“零售+对公+同业”的多元收益矩阵。

坚持长期主义,丰富综合金融生态

平安银行的“沉潜叙事”,本质上是对长期价值的深耕。

在战略定力的加持下,平安银行可以说是敏锐捕获了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策红利。

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自不必说,平安银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去年实现科技企业贷款增速24.6%,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达165只,养老金融体系初具规模。

再者便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去年实现绿色债券交易量增达40.7%,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成效显著。  

如果你要做金融,就不能只做金融。平安银行深谙此理,着力通过推出非金融权益构建客户长期粘性。

集团丰富的综合金融生态使得平安银行能够整合医养资源,去年提供名医门诊、住院安排等高端服务超11.7万单;通过“平安乐善”平台,协助11.4万客户参与公益捐赠,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社会责任领域;而子女教育、家族传承等定制化服务,则满足了高净值客户“财富+生活”的双重需求,家族办公室受托资产超1100亿元。  

越来越多的客户在体验过平安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权益后意识到,做它的客户,就如同拥有了多面手的人生助理。

纵观平安银行的2024年财报,我看到了一家成熟金融机构的战略智慧,在行业寒冬中,它选择主动沉潜,通过风险出清、结构优化、生态深耕,将短期阵痛转化为长期动能。在即时反馈缺失的当下,依然在聚光灯下把故事讲给懂的人听。

对于外界来说,其核心启示在于体现银行业的价值,不仅在于顺周期时的增速,更在于逆周期时展现的温度与定力。当任何一家企业将叙事锚定在价值链的本质层,那些在寒冬中沉淀的认知深度与生态韧性,终将在产业周期震荡中浮出水面。

沉潜是为了更高维度的跃迁,这或将成为平安银行下一轮价值重估的起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