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 | 黛拉
四年亏损14亿元,业务分布不均,毛利率低下,面对已经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等巨头以及一批排队等待上市的新兴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竞争,圆心科技的IPO之路还能圆满吗?
近期,全国多地疫情反弹,本土新增确诊病例趋势仍处于高位,防疫形势严峻复杂。而面对疫情常态化,线上咨询、线上问诊、线上购药和药品配送等需求量大幅提升,互联网医疗成为不少人的就医选择,这也无疑加速了一众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
4月19日,据港交所文件,互联网医疗平台中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务的一员——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1年10月15日圆心科技就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港股主板上市。
更新后的招股书介绍显示,圆心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致力于提供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国民就医用药第一选择。
而两次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四年营收分别为8.19亿元、23.52亿元、36.29亿元、59.38亿元,而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18亿元、2.01亿元、3.63亿元、7.57亿元,亏损金额持续扩大,四年间累计亏损已达14.39亿元。
面对已经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等巨头以及一批排队等待上市的新兴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竞争,圆心科技的IPO之路还能圆满吗?
四年亏损14亿元
自2015年公司成立以来,圆心科技已完成包括腾讯、红杉中国等投资机构的共11轮融资。天眼查信息显示,最近的两轮均发生在2021年,分别为2021年2月E轮融资融得近22.85亿元和8月F轮融资融得近15.75亿元。在一级市场的估值6年间自1.575亿元飙升至275.328亿元。在一级市场炙手可热后,圆心科技开启了向二级市场融资的路线。
一个月前,据证监会网站3月18日消息,3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批复:核准该公司发行不超过269,225,500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全部为普通股。完成本次发行后,该公司可到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从去年10月首次递交招股书至证监会核准境外上市的批复,圆心科技历时约5个月,如今一个月后,圆心科技再次更新招股说明书。
数据显示,支出方面,除了销售成本外,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圆心科技的最大费用支出项目。报告期内,圆心科技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分别为3.25亿元、4.95亿元和8.19亿元,占比分别为13.8%、13.7%和13.8%。
相比之下,圆心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265.1万元、4629.4万元和1.13亿元,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1.3%和1.9%。这也意味着,圆心科技的研发占比远低于市场营销费用率。
而此前圆心科技一直对外宣称是一家医疗科技公司,而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更改为医疗健康公司,不足2%的研发费用率,科技成色难免让人怀疑。
营收方面,2018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四年营收分别为8.19亿元、23.52亿元、36.29亿元、59.38亿元,而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18亿元、2.01亿元、3.63亿元、7.57亿元。亏损金额逐年扩大,尤其2021年亏损程度是2020年的两倍多。
11轮融资过后,连续四年亏损,圆心科技的“造血能力”明显不足。
业务分布不均,毛利率低下
那么圆心科技为什么“难盈利”?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圆心科技的整体毛利率并不高,约在10%上下,且逐年走低。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10.6%、9.2%和9.0%。
分业务板块来看,招股书显示,院外患者综合服务在2019年-2021年三年收入分别为所占的营收比重分别为97.9%、97.5%及94.6%,是其主要营收来源,而毛利率近三年呈现下滑趋势。2019年至2021年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4%、7.6%及6.9%,圆心科技表示,主要是由于2020年的药品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医药制造商的供应商生产能力受新冠疫情影响所致。
此外,供给端赋能服务占营收比重三年里均不及1%,分别是0.2%、0.1%和0.8%;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所占营收的比重也分别仅有1.8%、2.4%和4.6%,且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毛利率也在期内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76.4%下滑至2021年的43.1%,对此圆心科技解释。主要是由于采购技术服务(包括支持数据分析的软件)及推广成本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支柱业务中,院外综合患者服务通过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开展;供给端赋能服务通过圆心医疗科技开展;创新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圆心惠保与医院合作开发多种创新型病程管理及服务包以及向医药公司提供创新营销服务等。
从业务范围来看,事实上支撑起圆心科技营收的主要还是“卖药”,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0年收入计,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但作为营收“大头”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其销售成本主要为商品成本,2019年至2021年,商品成本占这一服务销售成本的比重均在99%以上,这也导致整体销售成本过高,从而拉低整体毛利率。对比之下,同样以医药电商为主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2020年就已经实现盈利。
尽管圆心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的业务模式乃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服务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但从业务来看,圆心科技每个分业务都存在诸多竞争对手,除了阿里、京东、百度等巨头和一批新兴互联网医疗公司,圆心科技与保险公司亦存在竞争关系。
而业务分布不均,盈利模式单一,短时间内圆心科技要想借助资本市场实现1+1+1>3的效果,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编辑:杨帆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