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5月 1st,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每日优鲜“解散”疑云背后,生鲜电商是个伪命题?

Meta财经 | Ricky

7月28日清晨,每日优鲜便引起了市场热议,称业务进行调整,原本商品配送时间从最快的30分钟调整为次日达。而到了当天下午,传闻因新一轮2亿元融资未能到位,每日优鲜“原地解散”。

据媒体报道,上海、北京等多地已无法正常下单,似乎印证着每日优鲜“解散”的传闻。2020年6月,每日优鲜曾以“生鲜电商第一股”的身份于纳斯达克上市,彼时其风光无二,而如今,仅仅2年过去,除面临退市危机以外,甚至颓危到了“解散”的地步。

市场认为,每日优鲜的挫败,主要在于其前置仓模式成本高昂,业务经营无法达到盈利甚至收支平衡。每日优鲜“解散”疑云背后,生鲜电商是否是资本包装下的伪命题?

原地解散?总部遭供应商催款

7月28日,每日优鲜App发布服务变更通知,关闭30分钟极速达业务,配送时间变更为最快次日送达。

(来源:每日优鲜APP)

30分钟及达模式在生鲜电商业内主要依靠前置仓完成。而前置仓在此前曾被每日优鲜视为自身业务的优势,很长一段时间内,打开每日优鲜APP便可看到其上赫然写着“买菜最快30分钟送达”的slogan。而如今该业务模式却成了每日优鲜的一个包袱。

7月28日,一份每日优鲜的会议录音流出,每日优鲜“解散”的消息受到了市场的关注。每日优鲜对此回应称,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尽管每日优鲜对外回应只是业务调整,并非“解散”,但从市场中消息来看,每日优鲜如今的状况并不乐观。

(来源:脉脉)

在脉脉APP中,认证为每日优鲜员工的人发帖称,7月27日,每日优鲜以“新办公区空气质量问题”为由,要求员工7月27日、28日居家办公。而到了7月28日,在一个几百人的线上会议中,每日优鲜管理层单方面通知称,公司“解散”,7月28日为last day,而在二十分钟的线上会议之后,员工日常办公使用的VPN、飞书账号遭到禁用。

(来源:企查查)

企查查APP显示,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今年7月18日,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曾斌变更为孙玉英。此外,7月11日每日优鲜新增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60.62万元,涉及案件为与上海高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房屋租赁纠纷。

而随着“解散”传闻流出,每日优鲜刚搬入一周的新办公楼总部便在人去楼空之后,又迎来了一大批蜂拥而至的供应商。

据搜狐财经报道,在一个由供应商组成的“债务催收群”中,大家正在自发接龙,说明遭拖欠的账款数额。目前参与接龙的85名供应商们,拖欠的账款数额大约9540万元。其中一名四川供应商被欠570万元,一名北京的制冷设备供应商,未结算的货款达到408万元。

上市两年后,每日优鲜一朝“解散”布疑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不过,作为生鲜电商赛道的“老大哥”,每日优鲜“解散”背后,生鲜电商赛道或只是一个伪命题。

生鲜电商是个伪命题?

公开信息显示,每日优鲜于2020年6月上市,上市前历经11轮融资,融资总额超110亿元。且融资背景堪称豪华,包括腾讯资本中金资本等明星资本。

而在上市后,有消息称,此前每日优鲜曾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山西东辉集团将对其进行价值2亿人民币的股权投资。不过,根据会议录音显示,目前这笔新融资仍在交涉的过程中,这笔投资款尚未到账,无法使用。

110亿元融资,又完成上市,每日优鲜缘何独缺这两亿元?

每日优鲜最近一次公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的累计亏损达30.175亿元。而据其招股书显示,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三年累计巨亏67.902亿元。

也即是说,即使2亿元的融资到账,对每日优鲜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而除了每日优鲜以外,同样采用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也是亏损严重。2021年,叮咚买菜亏损总额达64.29亿元,几乎与每日优鲜2018到2020年的亏损总额相同。

实际上,在前置仓模式下,“30分钟及达”的生鲜电商或只是一个伪命题。高履约成本、农产品利润空间低、竞争者众多、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等诸多因素下,生鲜电商或许并非是一个好赛道。

此次,每日生鲜的“解散”,市场普遍认为同其前置仓模式离不开关系。东北证券研报分析,前置仓模式的履约费用高达10元/单至13元/单,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三倍左右、平台型电商的两倍左右、社区团购的六倍左右。叮咚买菜2021年仓储物流费用在营业支出中的占比接近30%,占营收比重接近40%。而据东吴证券,2020年,每日优鲜平均每单履约成本为19.6元,营收占比高达29%。

高履约成本,挤占了生鲜电商平台的企业利润。当然,若是所处赛道足够赚钱,企业自然能够覆盖高成本开支。但问题是,生鲜电商所处赛道也“不赚钱”。

“这个行业就是烧钱的行业,没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源肯定是做不了的。所以,每日优鲜这次收缩战线的原因,可能是现金流已经出现问题,或者是在断臂止血”,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Meta财经说到。

每日优鲜2021 年三季报显示,其销售毛利率只有 12%,而同时叮咚买菜当时毛利率约为17%。生鲜电商一直以来被视为“互联网+菜市场”,而菜市场毛利率普遍处于12%至30%区间。在低毛利率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抢占视窗,得该赛道烧钱情况普遍。

公开信息显示,每日优鲜上市前历经11轮融资,融资总额超110亿元。但问题便在于,生鲜赛道市场竞争者众多,互联网企业常用的“烧钱”打法并未打下一个确切的结果,目前,全国范围内生鲜电商企业数量仍然众多。全国范围内生鲜电商赛道包括有有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美团买菜、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多个品牌参与。

同时除了应对同行企业外,外卖平台,传统菜市,商超也均是生鲜电商的潜在竞争对手。实际上,在同上海和深圳多地消费者和了解后,Meta财经发现,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的选择往往没有忠诚度可言,用户黏性较低。“一般来说只有急买菜的时候才会考虑在每日优鲜等电商上买菜”,家住上海的吴生对Meta财经说到,“一般是哪家平台有优惠券会优先考虑,平时买菜更多会选择在菜市场和大商超”。

“生鲜电商投入大、产出低、利润低。同时生鲜业务毛利率很低,很难通过业务本身获得大额利润”,朱丹蓬对Meta财经说到,“未来这一类的产品以及模式一定就是巨头们的游戏,小的企业是没法玩的。”

纵观互联网各个赛道烧钱大战的结局,胜者往往不超三个品牌。网约车品牌进行补贴大战,滴滴笑到了最后;外卖平台补贴战中,美团、饿了么成了赢家。而如今生鲜电商赛道参与者众,“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却已然处于“解散”的边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