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的市场利率下行中,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映射出债市波动的直接影响和理财公司的应对策略。
近期,市场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给理财产品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受此影响,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不得不再次下调,以适应这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市场的波动是此次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多家理财公司对旗下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相应调整。
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已经发布了关于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公告。这些调整涵盖了现金管理类、半年定开、一年定开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降幅高达85个基点。
关于这一现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媒体解释称,部分理财公司下调业绩基准与债券收益的趋势密切相关。在当前国内强化机构行为和市场监管的背景下,理财公司在支持自主定价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定价策略,以避免参考基准与实际业绩相偏离。
然而,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并不意味着所有投资者都能满意。一位投资者对此表示不满:“业绩比较基准是3.95%,但买了以后每天的收益都是负数。”这种情况反映了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之后,关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今年,理财子公司在注重投资者教育的同时,也通过降低产品费率向投资者让利,并下调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以期降低客户心理预期。
举例来说,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颐养丰润”14个月定期开放固收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从上一期的3.2%—4.2%调整为2.8%—3.8%。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产品的业绩基准上限降低了40个基点,下限也同样降低了40个基点。
此外,农银理财、华夏理财也对旗下即将进入封闭期的多款产品进行了类似的调整。例如,华夏理财的一款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从上一期的3.00%调整为2.90%—3.20%。而农银理财的一款“半年开放”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更是达到了45至85个基点的幅度。
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并不代表理财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它是理财公司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市场变化等因素设定的投资目标。当监管政策、市场环境、产品性质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理财公司有权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农银理财的一款产品投资利率债占比5%—20%,信用债占比50%—70%,非标准化资产占比30%—50%,组合杠杆率130%。其业绩比较基准参考中债(0—1年)国债财富指数,并结合产品投资策略进行测算,为年化2.90%—3.30%。
尽管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仍然是理财公司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保持业绩基准与市场实际表现的一致性,同时也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
在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或将继续调整。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成为理智投资的关键。而对于理财公司而言,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确保产品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利益,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