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4月 30th, 2025

全球财经的动态观察站 | 解码元宇宙时代的投资逻辑 。我们拒绝‘正确的废话’,只提供可验证、可操作的财经认知武器库。让复杂金融现象回归第一性原理。

百亿私募聚宽投资自购加“薪”背后——房地产之春和亟待转正的年内收益

MEtA财经|梁小慧

四两拨千斤,可否?

近日,百亿私募巨头聚宽投资宣布自购,为正处于回暖阶段的市场情绪再添薪火。

聚宽投资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资本市场潜力及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看好,公司及员工筹集了2000万元自有资金用于申购旗下产品,包括聚宽沪深300指数增强类产品和聚宽中证2000指数增强类产品,金额均达到1000万元。

同天,海南希瓦私募基金的掌舵者兼基金经理梁宏,亦宣布以自有资金申购420万元的基金产品份额,此为该机构2024年以来的第三次大额自购。

两家私募巨头主动披露之举的背后,一方面自然是彰显机构对自身产品的信心,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公开信息显示,年内已有至少7家私募机构发布过自购公告,合计自购金额达到4.05亿元,以百亿级私募为主力军。

另一方面,机构敢于以真金白银自购,还出于对未来市场特别是港股走势的积极预判。这其中,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松动与发展向好是关键因素。

然而,仅以此两家不约而同官宣自购的私募对照来看,情况也不尽相同。

聚宽:年内收益接近转正

聚宽投资,全称“北京聚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7年成立,为北京小龙虾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第三方平台信息显示,聚宽投资的创始人兼CEO为高斯蒙,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曾先后就职于百度、人民搜索等公司,做过比特币跨平台无风险套利系统,个人积累超十年二级市场中高频量化交易经验,并于2015年创立量化投研平台:聚宽(JoinQuant.Com)。

据介绍,截至2021年末,聚宽投资的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不过根据私募排排网显示,聚宽投资目前的管理规模为50-100亿之间,似乎较两年前有所下降。

在公司业绩方面,截至5月22日,聚宽投资近一年收益率为-2.4%,2024年以来的收益率则为-0.98%,距离由负转正就差临门一脚。

从具体产品来看,该私募于排排网显示的28只在售产品中,仅有4只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正,其余20余只均为负收益。

图源:私募排排网(截至2024年5月22日)

不过,观察累计收益,其“聚宽一号”产品自2018年4月25日以来的累计收益达到235.16%,该产品的基金经理正是高斯蒙本人。此外,由其担任基金经理的“聚宽中证500指数增强”系列产品的累计收益也较为可观。

再看成立于2014年的海南希瓦,据私募排排网截至5月22日的数据,该私募目前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24.13%,此两项数据均高于聚宽投资。

作为海南希瓦董事长兼基金经理,梁宏的在管基金有56只,最近一年收益率31.12%,今年以来收益率为26.32%,累计收益则高达725.33%。

此外,在2024年1-4月内有业绩展示的76家百亿私募中,海南希瓦以19.49%的成绩占据头把交椅,远高于收益率均值的1.08%。

房地产回暖,股票私募高仓位进击

观察两市的近期动向发现,房地产、建材、建筑等地产链相关行业,以及偏消费的轻工制造、纺织服装、消费者服务等行业表现良好。特别是随着楼市利好政策不断加码和落地,地产板块上涨趋势明显。

继5月17日央行调整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后,住建部也紧随其后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做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相关工作。5月21日,武汉、长沙、合肥率先落地降低首付比例与房贷利率,三城均将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调降5%至15%-25%,并且首套和二套房的商贷利率也随之不同程度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千亿级活水也正在流向房地产行业。

据住建部信息,截至2024年4月,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立省级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分批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商业银行。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各地推送的“白名单”项目中,1979个项目共获得4690.3亿元银行授信,1247个项目已获得1554.1亿元贷款发放。

多方利好政策加持下,截至5月22日收盘,渝开发、我爱我家、新华联涨停,绿地控股、金地集团等多只地产股大涨超5%,万科A和保利发展分别上涨2.29%、0.8%。万得房地产指数上涨1.21%,较之4月24日低点反弹超过26%。

市场情绪的高涨也带动了不少私募机构的信心,近六成股票私募满仓或高仓位出击。最新数据显示,满仓的股票私募占比高达57%左右,中等仓位股票私募占比为27%左右,其余低仓位和空仓股票私募占比仅16%左右。

而对比两市行情,港股市场似乎更加吸睛,有私募甚至将六成股票仓位配置于港股市场。

对此,有机构认为,过去两年出清更加彻底的港股市场,提供了更具有吸引力的性价比估值,而具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优质地产、物业等公司,在海外流动性改善和国内经济复苏的环境下可能更具有创造超额收益的机会。

各私募机构的自购行为和对两市的积极布局,显然部分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乐观预期,而这些“聪明钱”的流动又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新的上车机会。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