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理”变“会理”,基民才会投。
截至2024年6月30日,这支来自农银汇理昔日的“国民基金”——农银新能源主题A,继今年一季度之后净资产规模再创新低,不禁吸睛。
农银新能源主题A成立于2016年3月29日,其净资产规模在2021年末曾达到了287.52亿元的巅峰。此后,除2022年一二季度的短暂回暖,便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复返。今年2月,虽然引进了历任中信证券和招银理财研究员的左腾飞,也收效甚微。

图源:天天基金网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仅剩87.26亿元,较一季度末的九十余亿元继续缩水。与2021年末的峰值相比,两年半时间缩水幅度更是高达69.65%,几近七成。
除了净资产规模不断下降,农银新能源主题A基金的业绩自2022年开始也难免“泯然众人”。
“新能源主题”们的实力和运气
早在2020年,农银新能源主题A在基金经理赵诣的管理下,年度涨幅曾高达163.49%,位居同类排名第二名,赵诣也凭借该基金斩获2020年度冠军。
对于连续两年的突出业绩表现,赵诣曾坦陈有一定运气成分,是“行业给了机会”。而自2021年11月邢军亮接管该基金后,运气和机会的加持似乎渐渐走弱。
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2022年,该基金的年度涨幅为-25.26%,在2300支同类产品中排名1852;2023年,该基金的年度涨幅为-27.37%,在2331支同类产品中排名2099——从2020年同类阵营之亚军跌入2023年第2099名的低位,不知接任的两位基金经理邢军亮和左腾飞是否感到失落。
具体来说,截至2024年一季度,农银新能源主题A基金共亏损了5.14亿元,至二季度末更是进一步亏损7.06亿元。

图源:农银汇理基金报告
根据最新基金定期报告,该基金重仓持有的宁德时代(持仓比例8.21%)、比亚迪(持仓比例5.83%)、阳光电源(持仓比例4.15%)、科达利(持仓比例4.04%)、长安汽车(持仓比例3.69%)、中伟股份(持仓比例3.50%)等,皆为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和具备出海能力的优质企业。
而之所以出现业绩和规模双降的窘境,实话说,和市场风水轮流转的规律也大有干系。这也几乎是绝大多数的新能源主题基金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伴随着新能源行业仍在持续的产能过剩、公募基金降费、头部公募效应不断扩大等因素,不知留给“新能源主题”们的时间还有多少?
权益管理青黄不接,管理费仍高企
提到农银汇理的权益管理,前文提到的赵诣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2020年,赵诣包揽了年度业绩前四名,而他离开后,农银汇理的权益管理似乎短时间内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状态。
接任者之一邢军亮,是2021年7月才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的,截至目前的管理经验才3年左右。而在今年2月份加入管理的左腾飞,也是一位在基金经理职位上从业年限不足一年的小将。
农银汇理旗下管理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中,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超过10年的目前仅有宋永安和陈富权两位。前者主要管理指数基金,而陈富权除去稍早成立的两支基金,剩下的几支并难见正回报。
这正是农银汇理除了运气以外面临的第二道坎:人才实力不够雄厚。
与此同时,农银汇理基金的管理层也发生了重要变动。2021年9月,程昆出任农银汇理基金总经理;2022年7月,黄涛任农银汇理基金党委书记,并于同年9月就任董事长。
迄今,将帅就位已足有两年时间,农银汇理基金的整体业绩如何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2021年农银汇理全部产品净利润之和为173.09亿元。到2022年由盈转亏,净利润为-159.36亿元。2023年亏损收窄不少,但仍有60.75亿元亏损。也就是说基民2021年赚的钱,在2022年和2023年亏完还倒贴。
当然,管理费还是要收的。
2021年,农银汇理收了15.01亿元管理费。2022年和2023年收取的管理费虽降但仍有12.08亿元和9.65亿元之多。
对比部分正收益友商的“良心收费”,两年亏二百多亿的农银汇理所收管理费似乎和业绩不成比例。
如上银基金,2022年为基民赚了19.42亿元,收取2.72亿元管理费;2023年赚了44.53亿元,管理费也仅增至3.49亿元。如鑫元基金,2022年赚了16.43亿元,收取2.82亿元管理费;2023年赚了32.97亿元,管理费也只收了3.34亿元。
老将出走又无新锐对于农银汇理的影响不是个别事件,另一只曾经的“巨无霸”基金规模暴跌800亿元也足够大书一笔。
名为农银金穗定开债券的基金规模曾高达829亿元,而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却仅剩25.71亿元,上个季度末更是曾跌至仅剩0.67亿元,有触及清盘的风险。
自2016年11月成立以来,农银金穗定开债券便作为一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诞生,机构持有比例100%,典型的机构定制产品。2021年三季报中,某机构于季末赎回了611亿的全部份额,以当时的净值计算,此次赎回资金约为610亿元。

图源:农银汇理定期报告
此后,农银金穗定开债券如泄了气的皮球,净资产规模便再未攀上百亿级别,甚至再未突破30亿元。

图源:天天基金网
而这只基金当时的业绩表现的确也不算优异。从成立以来截至净值出现大幅波动前,其涨幅为14.82%,输了同期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的17.54%,还略低于纯债债基指数的15.53%。(数据来源:Choice数据,统计范围为2016年11月7日-2021年9月17日)
同样在2021年,另一只债基农银金鑫定开债券规模同样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根据当年三季报,两大机构投资者合计赎回了该支基金将近140亿份额。
整个2021年三季度,农银汇理像是经历了一波资金出逃,规模从二季度的2679.79亿元下行至1871.59亿元。
好在面对种种巨额和大额赎回,通过陆续卖出资产等手段处理过后,并未出现流动性风险事件。
乏善可陈的权益产品、表现平平的债基,叠加并不算“实惠”的管理费,农银汇理基金虽然因背靠农行大股东显得十分可信赖,但随着投资者越来越懂货比三家择优而投,“汇理”变“会理”才是留住客户的王道法则。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