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财经|谷笠
先读懂政策深意,再行动不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新政,让港澳银行内地分行正式跻身银行卡发行机构之列。政策甫出,市场热议”赴港开户是否已成历史”,但细究条款可见——境内开卡与境外账户仍存本质区隔,外汇管理框架未现松动。这场被部分误读的”开放红利”,实为粤港澳金融融合的精细化落子。
2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一纸《通知》,允许港澳银行内地分行为境内公民开办外币借记卡、为境外公民及对公客户提供人民币卡服务。
社交媒体这厢开锅了——一拨人连夜研究”躺买港股攻略”,另一拨忙着退订赴港机票。
且慢!
银行业内人士迅速澄清:境内发行的外币卡资金池仍受现行外汇管理约束,与港卡的自由兑换属性存在本质差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明确指出,此举重在提升港澳机构服务能力,而非放开资本项下交易,境内居民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仍需遵循既有渠道。
但,政策的突破性是显著的,至少体现在三处:
其一,港澳银行首次在内地获得银行卡业务”准生证”,标志着CEPA框架下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深化;其二,通过”借记卡报告制+信用卡审批制”的分级管理,既释放市场活力又守住风险闸门;其三,要求管理行统筹业务规划、风控体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形成跨境金融创新的”压力测试区”。
看明白了么?此次有开放有监管,俗称”开正门、堵偏门”的设计,恰是金融制度型开放的典型范式。
而政策直接涉及到的从业者亦给出了冷静解读。
某港卡中介机构负责人坦言,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发行的卡片虽冠以”外币”之名,但账户体系、清算路径仍归属境内系统,与受香港金管局监管的港卡存在根本区别。数据显示,当前内地居民每年赴港开户量超50万人次,新政或能分流部分境内外币支付需求,但对跨境资产配置的实质性影响有限。
监管层的深层考量值得细品。
一方面,允许港澳机构服务境外公民及企业客户,可精准对接大湾区跨境商贸、留学等场景的支付痛点;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三重保障机制,将创新置于风险可控的轨道。这种”既要流动性又要安全性”的平衡术,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区已有成熟实践,此番推广至港澳银行内地分支机构,可视作制度红利的定向投放。
有观察家形容道,这就像自给跨境投资撕开一道口子的同时,给资金流动上了把“智能锁”,符合要求者,才能跨入门槛。
金融开放的叙事逻辑正在发生微妙转向——从追求”量”的突破转为注重”质”的校准。港澳银行卡新政既未如部分市场人士期待的那般”大开大合”,也未停留于表面功夫,而是以服务实体为导向,在账户功能分层、客群精准服务、风控穿透管理等方面进行结构性创新。
当”跨境便利”与”监管智慧”形成共振,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融合实验或将为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关键性注脚。
总之:指望明天就”躺赚”的投机客,散了吧;读懂政策的投资者,不妨先走好当下一步棋,耐心等待下一指示牌出现。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