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投资擦亮眼。
以今年8月内公募基金高达41只的单月清盘数量,并刷新了自2018年10月以来的市场记录为高潮,2024年的公募基金市场可以说正在持续刮着规模空前的“清盘风”。
据第三方平台(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今年内已有201只基金清盘,超过2023年同期的194只。
此外,基金清盘的速度自今年4月份以来呈现出逐月递增的态势——从4月、5月的13只、18只,直至8月的41只。
进入9月,或是有意无意出于让广大基民欢度中秋、国庆两节的关怀考量,公募基金清盘的速度略有放缓,但速度仍明显快于今年上半年:9月以来,22只公募产品已然清盘。
没落地的石头也在不断制造令人进退两难的纠结。有超过70只的基金产品正徘徊在清盘边缘,屡屡发布的“可能触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尚不时拨动投资者心弦。
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场约有1654只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预警线”,占比约13.6%,特别是众多“迷你基”面临的退市压力更加山大。
泰康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保险系公募连环清盘
进入2024年下半程以来,泰康基金已经接连清盘了4只产品。
首先是7月和8月的泰康睿利量化多策略和泰康沪港深成长,然后9月4日和5日,泰康泉林量化价值精选和泰康景气行业也前后脚“再见”。
这四只产品均为混合型基金。

图源:泰康基金官网
今年1月19日,作为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之子,毕业于哈佛大学且年仅36岁的陈奕伦,正式接棒泰康基金董事长一职,其“少主”身份一时间成为了市场热议的焦点。
8个月过后,新任陈董展示了他的第一个成绩——9月6号,泰康基金获得了私募业务牌照。 这应该意味着,陈奕伦有意补齐泰康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短板。
目前来看,泰康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表现的确有所欠缺。首先是规模,相比固收类产品,泰康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普遍较小。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泰康基金共有34只主动权益基金,但规模超过2亿元的还不到一半,只有14只。
而泰康基金旗下31只股票型基金总规模为53.63亿元,与行业平均水平的224.95亿元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在拿下私募牌照后,未来的陈董能否打出漂亮的翻身仗?市场拭目以待。
另一边,作为头部保险系公募的国寿安保基金也发布了年内第3只混合型基金产品的清盘公告。
9月12日,国寿安保基金称国寿安保稳悦混合基金自今年8月23日进入清算程序,已触发合同终止事由。该基金因为基金持有人数量超过60个工作日低于200人而遭到清盘,基金剩余财产为5955.89万元。
成立初期,该基金规模为2.22亿元,在2021年第四季度达到4.82亿元的最大规模。Wind数据显示,其近1年回报率为-5.36%,年化回报率-3.00%。
五个月前的4月11日,国寿安保华丰基金、国寿安保消费新蓝海更是于同日发布清盘报告,均因规模低于清盘线或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国寿安保基金在管规模超3000亿元,在公募基金公司排位30名上下。从产品结构来看,该公募的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规模占比近95%,权益类基金仅占比5%左右。
2013年成立的国寿安保基金,是中国保险业成立的首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国家共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如今,同行的泰康基金明显有意发力权益产品,作为老大哥的国寿安保基金是否有所触动?
公募基金年内清盘超200只,上千只“濒危” 进行时
截至9月19日,已有201只公募基金清盘。其中,9月份以来上榜清盘名单的除前述保险系公募以外,还有中银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鹏华基金、宝盈基金、建信基金、嘉实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共计22只产品。
中银证券均衡成长、博时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宝盈祥乐一年持有、中银证券优势成长、银华中证研发创新100ETF等、浦银安盛安和回报、鹏华浙华一年持有……清盘原因多为触发合同终止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发起式基金产品因未能通过“三年大考”而走向清盘。这些成立于三年前的产品通常有一个约束,即在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如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则基金合同自动终止。
9月份以来,至少已有建信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联接、东财创新医疗六个月定开、嘉实策略机遇、华宝深创100ETF联接、财通资管中证有色金属这5只发起式基金因未能达成“2亿元”之约定而走向清盘。8月,这类产品的清盘数量更是多达14只。
尘埃落定倒也罢了,不少基金近期发布的清盘预警仍是萦绕在投资者心头的朵朵乌云。
9月19日,工银瑞信基金旗下消费龙头ETF发布提示性公告称,截至当日,该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45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根据基金合同,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上述情形,基金管理人在履行清算程序后终止基金合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同日,华宝安融六个月持有期债券、博时国证2000ETF、富安达长三角区域主题混合、中海海颐混合等多只基金也发布了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
根据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9月份以来已有超70只基金发布可能触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大部分产品因长期连续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此类公告的发布者,多为主动权益及被动指数产品,也有部分即将届满三年的而存在规模不足2亿元而触发清盘可能的发起式产品。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21日,全市场有1654只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占比达到了13.6%;发起式基金(只含主代码)共有2068只,规模不足2亿元的有1066只,占比过半。
为何竟有如此多的“迷你基”存在?
不难想见的是,很多基金公司希望通过成立多种类型的产品加大差异化布局,完善产品线,来为持有人提供更多选择,哪怕某些领域原本为自身的短板。
最好的情形是,先有、再做大。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不少基金在发行成功后却没有在后续的人才、管理、营销渠道等多方面获得持续支撑,从小做到大的初心逐渐落得从小到更小的尴尬境遇。
除了投资有风险,广大基民们还应该补的一课,或是投资擦亮眼。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